早两天就看了第一章,今天重新阅读,跟随大家的进度。第一章的阅读次数不少于5次,还读了米老师的批注及导读。薛老师的思维导图很有条理,细致地梳理出关键词。阅读这类书籍,真的很难。难,就对了!
第一章,我认为是作者对教育的理解和主张。标题“人类必需的文化环境”,“必需”一词指出教育的重要性,即教育环境能影响一个人一生的价值定向和爱的方式的生成。可是,现实的教育越来越缺乏爱心,阻碍了爱的交流。教育者无视学生的处境和状况,以自我为中心。看到这些内容,我想到了作为教育者的自己。我与学生也是缺乏心灵交流的,这个班级接受也快一年了,我确实经常觉得我们之间有巨大的隔阂。我常常认为学生太有个性了,不听教导和建议。在学生眼里,我应该也是一个不懂他们的老师吧。
“爱的理解是师生双方价值升华的一个重要因素。”教育工作需要爱的活动,这种爱,有什么内涵?我借助米老师的批注来理解:这里的爱不是一般意义上言说的师生之爱(一般情况下,把爱降格为生活起居及学习上的关心,尽管这也很重要),这里爱的含义应该比较丰富。爱首先是一种能力,不仅是激活自己生命密码的能力还是激活他者生命密码的能力。其次是爱知识(真理),这是师生之爱的基础,没有了对知识(真理)的爱,师生之爱就会沦落为交易。爱知识也意味着对知识背后源始生存的关注。爱还是一种关系,关系意味着和而不同。任何打算抹平一方以成全自己的做法,叫做自私而非真爱。和而不同的爱意味着创造和超越,意味着自由。
经米老师解释,我对师生之爱也有进一步的理解。教师首先要有爱的能力,不仅仅是关心学生,更要有能力指导他们、启发他们,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师生爱知识(真理),正如苏格拉底主张的,教育不是知者随便带动无知者,而是使师生共同寻求真理。
昨晚王小龙老师发起问题导读:大家弄清楚第一章的“三重阻力”没有?三重阻力是本质上的不可改变性、内在的可塑性、原初自我存在。我也有这样的疑问:不可改变性和内在的可塑性如何理解?米老师说,绝对阻力是人的实存(身体),内在可塑性是精神,原初自我存在是日常生活的自我存在可能性,即雅尔贝斯的存在观:实存、精神、存在。三重阻力对应三种不同的教育方法:训练、教育及存在交往。教育方法与阻力之间是什么关系,如何对应起来,我也不明白。
午间啃读:“只有导向教育的自我强迫,才会对教育产生效用,而其他所有外在强迫都不具有教育作用,相反,对学生精神害处极大,最终会将学生引向对有用世俗的追求。”这句话中,“自我强迫”与“外在强迫”是相对应的。联系前文,全部教育的关键导向事物的本源,“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质言之,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教育的“自我强迫”,我理解为内在的潜力,自觉性。今天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还是功利性的,即取得好成绩,考上好的学校。不要说学生,老师也是把成绩和升学放在第一位的。教育应该重在让学生在求知过程中,获得属于自己的成就感,被看见,内在动力被点燃,主动寻找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新网师的学习就是一种自我强迫,不需要外力强迫,就能保持学习,充满激情。
不知道这样的理解是否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