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非首发,首发平台知乎,ID:亡心言己,文责自负。
电影宣传海报上面写了这样两句话:
没有答案,不如发疯。
命运的看法比我们更准确。
看完电影之后,我有一种深深怀疑,不是怀疑凶手,也不是怀疑电影,更不是怀疑命运,只是怀疑我没有完全看懂……或者是我疯了,像电影里的马哲(朱一龙饰演)一样。
电影的开篇引用了加缪在《卡里古拉》中的话:“人理解不了命运,因此我装扮成了命运,我换上神的那一副愚蠢又不可理解的面孔。”
电影到底想要引导我们思考什么?命运里隐藏的疯狂,还是宿命里的必然?马哲不确定自己找到了连环命案的凶手,而我也不能确定我找到了电影的真相。
凶手到底是谁?这是贯彻始终的问题,习惯了看悬疑片的我,对解密这件事乐此不疲,同样也不愿意去相信那个简单的答案——凶手就是疯子。
透过一层层迷雾,带着困惑,结合着一些网络评价,我尝试去理解《河边的错误》这部电影。在电影中,疯子一共杀了三个人,分别是幺四婆婆,王宏,河边小男孩。
幺四婆婆,被普遍解读成具有特殊癖好(受虐倾向),一直在引导疯子鞭打自己,最终死在疯子手下。
但我觉得,还有另一种可能,幺四婆婆在赎罪,幺四婆婆失去家人的不幸可能是因为她造成的,幺四婆婆借助疯子的鞭打惩罚自己(参考《繁城之下》里的王崇理)。甚至有可能是她无法忍受孤寂的生活,所以才让疯子杀了自己。
幺四婆婆先在河边用鞭子赶远了所有鸭子,是因为她不准备继续养鸭子了。她把鞭子递给疯子,然后在说:“对,就应该是这样的。”她的最后一句话是“可惜人生只能死一回”,她忍受不了生活了,所以甘愿赴死。
王宏在河边约见钱铃,钱铃没有去,然后王宏死在河边。我觉得王宏和幺四婆婆一样,是一种借助疯子完成的“另类自杀”。
约见钱铃的王宏写好了一封极具文艺色彩的分手信,准备交给钱铃,而钱铃被拦在家里,没有赴约。
王宏的深情注定无法被周围的人理解和认可,写给钱铃的信里也充满了忧郁情绪。无处安放,不受理解的情感只能用死亡解脱,一封分手信也可以理解成一封遗书。或许,他的约见是殉情的邀约。所以,他也依靠疯子完成了“解脱”。
无处寻觅的三等功,有百分之十概率疯狂的孩子,找不到的疯子,马哲害怕三等功是自己的臆想,害怕自己将来的孩子疯了,害怕找不到疯子,他即将疯狂。
河边的小男孩,是一种探寻真相的化身,也是疯狂的开始。他执着于看见凶手,直到他看见了疯子,被疯子用石头砸倒了。另一个探寻真相的化身是马哲,他找到了疯子,他用石头砸倒了疯子,这是疯狂的结束。
在痴迷于追逐目标的过程中,或许有诱惑(三等功),或许有恐惧(百分之十概率的疯狂),或许有压力(找不到疯子),一不小心就有可能陷入疯狂,接受命运的安排,认清现实的生活,可能是战胜疯狂的最好方式。(ps:有点编不下去了,解读牵强)
许亮是异装癖,是整部电影唯一不存在任何争议的角色。因为他是从电影中的电影院一跃而下,跳楼摔死,他是毫无疑问的自杀。
但许亮的死亡与幺四婆婆,王宏,河边小男孩的死亡好像并无不同。他们都是被时代不容的存在——不被接受的癖好,不被接受的私情,不被接受的求真。他们的死亡是被选择的结果。
衣服浮在水面上,石头放在衣服上,石头并没有下沉。人在社会中漂浮,不至于下沉,但身上被时代强行放下的“石头”,让人一刻不得喘息。
最后开一个脑洞(ps:又是一个牵强解读)
凶手可能不是疯子,因为之前村子里的人都说过疯子脾气很好的,从不伤人。哪怕说是被幺四婆婆刻意训练,也不大可能从来没有表现出暴力倾向。
幺四婆婆的被害场景,也可能是马哲的想象。一个智力低下,之前没有明确伤人迹象的人,只能算是智障,不大可能几次成功杀人,还很难被人抓到。
所以真相有可能是,凶手另有其人,疯子拿着凶器,身上有血迹,都是栽赃。首先凶手是纺织厂工人,采取了伪装,杀害了幺四婆婆。然后被王宏看见了身影,知道许亮有异装癖,栽赃了他。
害怕王宏想起来更多,或者是王宏撞见了凶手,认出来了,被灭口。至于河边小男孩被杀害是类似的原因,因为河边小男孩死前说了一句“原来是你”。
同时,马哲心存怀疑,不相信疯子是凶手。但由于破案的压力越来越大,所以他最后勉强自己相信了疯子是凶手。河边小男孩被杀死,寓意追求真相的心消失了,马哲选择以凶手是疯子结案。
没有人在乎那些微不足道的卑微的真相,社会洪流下的每个人都卑微地活着,即使是一点点的疯狂都会被磨灭,能够接受的人活了下来,荣誉加身,不能接受的人只能自我解脱。尽管如此,循环往复的疯狂还是会一次次出现,因为即使是人群中百分之十的概率,也已经很高了。(ps:又是强行解读……以上内容欢迎吐槽……)
想写点不一样,有点难,找到特别的答案也很难,因为命运的看法(其他人的解读)比我更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