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17日 星期日
古言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对于学校而言“校不在大,有师则名”。一所学校的社会口碑,绝不是因为办学时间长或是硬件条件好带来的,而是有一批批优秀的教师,是老师撑起了一所学校的“名”,是他们给一所好学校带来了有质量、有口碑的教育,是他们给学校带来鲜活、灵动的课程,带来了有文化品位的课堂。
优秀的教师队伍是一所学校持续发展的源泉,尤其是近年来新校增多,教师年轻化,很多学校都将教师培养作为中心工作,并不遗余力地整合多种资源、建立各种机制推动教师的成长。外力固然是教师成长重要的助力,但内力才是个人发展的根本动力,但在今天社会背景下,教师的工作时间延长,工作范围增加,在校集中培训的时间、次数也是非常有限的,所以说青年教师的专业精进,关键在于自身要有成长的自觉和强烈的意愿。
1.以自己为原点,不以条件优劣为理由。每一个老师所在的学校因为地域、历史和发展阶段都不一样,在教师培养的力度、方式和资源上各有不同。但只要决定以教师为职业,就需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不以当下似乎捉禁见肘的条件为理由,或许学校教学条件有限,没有场地、没有经费、没有团队,但这些都不是左右一个人要坚持当好老师、做好教育的理由。
当今时代网络足够发达,教育足够开放,从国家到地方,从全国名校到各地特色学校,可学习、可借鉴的资源唾手可得,在教学上从国家到省市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都建立了相应的教学平台,从中可以获得从初始年级到初高中各个学段的教学资源,纵向跨学段、横向跨学科都可以获得丰富的学习资源,关键在于教师自身要有主动获取资源、主动学习的意愿。
2.以团队为根基,不以个体成败论英雄。教师所从事的是专业技术工作,“专业技术”就意味着需要一定时间的沉淀,需要一定经验的累积。教育的过程尽管有基本规律,但是很多个性化的问题处理依然需要凭借教师的经验、智慧进行化解,每一个教师都有他们的所长。所以,从一般意义上讲,从教时间的长短与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经验成正比。但是,因为教学的相通性,教师之间口耳相传、现学现用可以缩短青年教师经验积累的时间,让所学直接转化为生产力,达成良好的教育教学的效果。
所以,青年教师走上岗位,要以“空杯的心态”向身边的老师学习,不要执念于我要在哪些方面胜人一筹。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经验的累积需要时间,依靠伙伴、团队方可尽快适应岗位。当然,要想得到帮助和支持,除了有好学的态度,还需要凭借自己的优势给老师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主动分担组内以及学校的各项工作,“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自己的教学和专业的成长自然会水到渠成。
3.以实践为路径,不过于追求十全十美。很多青年教师初上岗位,都充满了热情和干劲,想要事事有成绩,什么活动都想要做到最好,这是很可贵的,但是在工作的初始阶段,要抓关键内容,认真学习备课,弄清楚如何上好一节课,并坚持向同组有经验的老师学习,甚至可以听他们先上之后再结合自己的理解模仿着去上,思考班级管理中最棘手的问题该怎么处理,怎样赢得家长的信任和支持等等。
今天的青年教师大多都是本科、研究生文凭,文化基础知识一定是夯实的。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尽管也在不断的改革与创新,但是基本规律是不变的,就如张文质老师所说,一线教师可以做的很有限,但在已有的现实中,可以从具体的小事做起,1+X或是1-X,在原地做偏离运动,使教育工作鲜活起来、灵动起来。教师的自我精进需要亲身体验、亲自尝试,比如争取上开放课、教研课、汇报课等等,主动亮出自己的课堂,请同行们“解剖麻雀”,并不断反思总结,就能从真实的体悟中获得宝贵的经验。
4.以问题为导向,不急于求得可见的成果。教育很难在短时内就获得可见的成效,教育需要慢工出细活,需要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当一名好的教师首先需要有默默的“工匠”精神。现在越来越重视教师的教学研究,作为青年教师能够积极参与研究是可取的,但是研究的前提一定是基于自身教育教学的真问题,有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素养提高,将研究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实现自身教学工作和研究的双向共进、高效达成,这才是有价值的真研究。
在疫情的背景下,社会对教师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青年教师要跳出对教育的固有认知,以更好的心态接纳纷繁复杂的工作,“做你未做过的事情,叫做成长;做你不愿做的事情,叫做改变;做你不敢做的事情,叫做突破。”既然选择,就需要承担,这一点不仅仅是针对教师行业,对很多行业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叶澜教授这样表达自己的教师观:教师的角色要有“为己为人”的立场;职业的定位要有“成己成人”的取向;培育的目标要有“育己育人”的追求。由此可见,教师的自我精进是与学生、与教育双向奔赴的过程,又有哪一个职业能够像教师这个职业一样带来如此丰厚的人生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