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大”武汉 · 何祚欢专栏
武汉人喜欢煨汤,这个习惯现在恨不得全世界都晓得了。
但武汉煨汤是一天一天变化着的,今天人们爱的也许是从前人们所忌讳的。
今天的三口之家,用两斤排骨煨一回汤,差不多的人家都是先把水上的浮油撇清,就是这样,没有两天还消灭不光。很多孩子都只吃和排骨做伴的东西,排骨上哪怕有一丁点肥肉星子,都要把它很过细地剔下来。还有些人现在宁可吃氽汤,也不喝煨汤,理由是它们太“油”。
真正的理由是人们肚子里“有油”。
武汉人许多年来都说自己“肚子里没得油”,除了煨汤,还会安排一些“油”厚一些的茶。汤的重要,从请客时常用的一句“过几天请你到我屋里喝汤”可以看出来。
肚里缺油爱喝汤,这是武汉人受穷时补身体的秘方。之所以“煨”,最初它的确不是在大旺火上煮出来的,而是用一个小瓦罐装那么一点肉食,放入灶灰里,放在柴草余火旁边一点点“煨”出来的。那样的汤,喝过的人就知道,没那样的条件复制不出来,它的鲜是从骨头缝里、肉筋筋里一点点透出来的,它也被油包裹着,放两小时再喝还会烫口,但那油偏偏就不腻。再说那时穷,一年也难有这么一口,说声好还嫌耽误了喝它的工夫,岂敢说一个腻字!后来出现砂铫子,放在炉火上煨出的汤也算不错,砂铫子就成为城里的大户人家煨汤的工具。就是这样,老武汉能一个月煨上一回汤的人家就算不错的了。一周一次自然是富人,天天“架铫子”的人家,领导就会说他们是“铫子口朝上不掉面”的人家。
喝汤是老武汉的节日,汤的质量自然要讲究。
那时候的讲究只有一个字:酽。爪子汤、蹄膀汤、肥肠汤,酽得化不开的,才是普通人家的上上之选。排骨汤没有粘粘乎乎的劲头,就被认为是清淡的汤品。有的人家,又要喝汤,又要请人,又只有有限的钱,就少放主料,多放“勾头”(配在汤里的藕、萝卜之类),一碗汤上上去挑不出几块硬东西,就要被人嘲笑,称为“斤半肉,桶半水”。
和那种风气相适应的菜,也是从“肥口”入手的。比如烧肉、扣肉、夹干肉、酱肘子等等,武汉的黄焖丸子看上去不油,它的选料却是三肥七瘦,否则做得再好也是一吃一口渣。
今天人们上馆子点菜,一般很少点猪肉,但在一桌鱼虾水产之中,也会点上一个红烧肉、扣肉什么的,一看这阵法就知道,这一盘肉是会被吃个精光的,因为它少,好坏就一个,和一桌水产在一起,它是精品,口感自是不同。女同胞吃它,吃蹄膀、蹄花,还要加上一个“口实”,便是“美容”。其实谁心里都明白,这玩意吃一回两回只和美味有关,吃多了往往就“美”到腰上去了,上下牙打着架的那会儿,谁管容貌美不美的!
倒是那汤,现在真适合用“斤半肉,桶半水”的熬法。
肉食少一些,“勾头”多一些,水充足一些,油脂分散一些,自然对防治“三高”不无好处。但不管水多水少,一次给足了喝光了的才是原汤原味,千万不能喝一次兑一次水,兑到最后就是味精兑白水的味了。这种汤我们在不少餐馆里都见识过,我就想不明白,大家都是武汉人,原汤和兑水的汤都是一口能喝出来的,餐馆老板是小瞧客人呢,还是胆子太大了点儿?
▼
文丨何祚欢
编辑丨羊宇宙仁波切
图丨由网络供图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微信公众号[我们大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