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理性与非理性的冲突,歌德是如何解决的呢?歌德说,让我们回到古希腊的古典之美,古典之美可以把两者协调起来。歌德的解决方案,现代人可能不一定会满意,可能更愿意把这个问题悬置,让每个人自己去探索。这就是文章中人物属性的精神特质。比如:精神分裂。精神分裂不是指人物得了精神病,是指人物的理性,并不能完全把握自我。
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宁娜》摘取
她甩掉了红色手提包,把脑袋缩进肩胛,双手着地扑到车厢底下,她微微一动,仿佛打算立刻站起来,却扑通一下子跪了下去。就在这一刹那,她被自己的行动吓坏了。“我在哪里?我在干什么?这是干吗?”她想站起来躲开。
安娜感到了沃伦斯基的疏远,绝望之余,决定自杀。打算卧轨自杀,本是她理性层面的决定,她也正是这样去行动,真的朝车厢底下扑去。“她微微一动,仿佛打算立刻站起来”,这个动作与她想自杀的理性,是相违背的。她明明已扑向车厢底,为何会突然想站起来?而后面的部分,可以发现,安娜这时被自己想自杀的行为吓坏了,甚至反问自己:“我在哪里?我在干什么?这是干吗?”接着,她居然想站起来,躲开火车。这些说明什么,说明安娜体内有两个自我,一个受理性控制,毫不犹豫要安娜自杀,另一个不受理性控制,它抗拒安娜想自杀的理性决定,要安娜重新站起来,躲开火车。你能感受到,安娜同时受到两个自我的拉扯。托尔斯泰真的了不起,他已意识到,人的理性不可能完全把握自我。安娜体内那个不受理性支配的自我,来自哪里呢?
弗洛伊德认为,人除了有理性照拂的意识,还有理性照拂不到的意识,即人的潜意识。令安娜反问自己,想站起来的那个自我,就来自安娜的潜意识。
那么这就形成了理性与非理性的冲突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