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10周五晴Day253
“志道乐学·国学经典” D396
《孟子》公孙丑下
一
【原文】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1]。三里之城,七里之郭[2],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3]非不深也,兵革[4]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5]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谿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6]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7]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
[1]天时:作战的吉时。地利:地理优势。人和: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等。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内城叫“城”,外城叫“郭”。古时内外城的比例通常为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3]池:即护城河。
[4]兵:武器,指戈、矛、刀箭等攻击性武器。革:皮革,指甲胄。
[5]委:弃。
[6]畔:同“叛”。
[7]有:或,要么。
【译文】
孟子说:“有作战的吉时,不如有作战的地理优势;有着作战的地理优势,不如人民齐心协力。譬如只有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把这个小城包围住来攻打,却不能攻破。在包围攻打的时候,遇到好时机或者好天气,仍然不能获胜,说明有利的天气不如有利的地势。(另一种情况是)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也不是不深,兵器与盔甲也不是不尖利和牢固,粮草也不是不充足,但是到了最后还是弃城而逃,这说明有利的地势不如团结的人心。因此说,限制人民不是靠封锁边境线来实现的,固守国家不是靠山川的险阻,威震天下不是靠兵甲的尖利来做到的。能施行正道的国君,就会有很多人来帮助他;不施行正道的国君,来帮助他的人就很少。当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的时候,连亲戚都会背叛他;当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的时候,全天下的人都会顺从他。拿天下都顺从的力量去攻打连亲戚都背叛的力量,出来的结果必定是不交战则已,如果交战必定取得胜利。
【解析】
天、地、人三者的关系历来是人们十分关心的话题。关于三者谁最重要也是人们探讨的重点。孟子在这里主要就军事方面来解析天时、地利、人和之间的关系,而且观点颇为鲜明,认为在战争时“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他看来,“人和”是其中最重要的,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孟子之所以强调“人和”最为重要,无非是因为他要谈论仁政,告诉执政者“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二
【原文】
孟子将朝王[1],王使人来曰:“寡人如[2]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朝,将视朝[3],不识[4]可使寡人得见乎?”
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5]朝。”
明日,出吊于东郭氏。公孙丑曰:“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
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
王使人问疾,医来。
孟仲子对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6],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趋造于朝,我不识能至否乎?”
使数人要[7]于路,曰:“请必无归而造于朝!”
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
景子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父子主恩,君臣主敬。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
曰:“恶!是何言也!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
景子曰:“否,非此之谓也。礼曰:‘父召,无诺[8];君命召,不俟驾。’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宜[9]与夫礼若不相似然。”曰:“岂谓是与?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夫岂不义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今天下地丑[10]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注释】
[1]王:指齐王。
[2]如:应当,宜。
[3]朝,将视朝:第一个“朝”是“清晨”的意思,第二个“朝”是“朝廷”的意思,视朝即在朝廷处理政务。
[4]不识:不知。
[5]造:到,上。
[6]采薪之忧:本意为有病不能去打柴,引申义为生病的代辞。
[7]要:拦截。
[8]父召,无诺:《礼记·曲礼》:“父召无诺,先生召无诺,唯而起。”“唯”和“诺”都表示应答,急时用“唯”,缓时用“诺”。
[9]宜:义同“殆”,大概,恐怕。
[10]丑:类似,相近,同。
【译文】
孟子正准备去朝见齐王,恰巧齐王派人来转达说:“我本想来见您,但是感染了风寒,不能吹风。您如果要来朝见,我明天早上会临时上朝处理政务,不知您能否来朝廷让我见一面?”
孟子回答说:“我不幸也患了病,不能到朝廷去。”
第二天,孟子要到东郭家吊丧。公孙丑说:“昨天您托病谢绝了齐王的召见,今天便来到东郭家吊丧,这样做影响不太好吧?”
孟子说:“昨天生病,今天痊愈了,为什么不能去吊丧呢?”
齐王派人来问病,还带了医生一起前来。孟仲子应付说:“昨天大王派人来下达命令的时候,他正病着,确实不能去上朝,今天病刚好了一些,已经去上朝了,但我不知道他有没有到。”
孟仲子又马上派人到路上将孟子拦住,转告他说:“请您无论如何不要回家,赶快上朝去!”
孟子不得已到景丑家里借宿。 景丑说:“在家有父子,在外有君臣,这是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伦理关系。父子之间以慈恩为主,君臣之间以恭敬为主。我只看到齐王对您十分尊敬,却没有看到您尊敬齐王。”
孟子说:“嗬!这是什么话!齐国没有拿仁义来与齐王讨论的人,难道是他们觉得仁义不好吗?不是。他们想的是:这样的王哪里配得上与自己讨论仁义呢?如此一来,他们才是对齐王最大的不恭敬。至于我,不是尧舜的道理不敢在王面前陈述。因此,在齐国没有比我更尊敬王的。”
景丑说:“不,我说的不是这个。《礼经》上说过,父亲召唤,答‘唯’不答‘诺’;君王召唤,不等车马备齐就起身出发。可您呢?您本来要去朝见,听到齐王的召唤反而不去了,这似乎和礼的规范有所违背吧。”
孟子说:“原来说的是这个呀!曾子说过:‘晋国与楚国的财富,我是无法与之相比的。但是他有他的财富,我有我的仁;他倚仗他的爵位,我倚仗我的义。我何必要自认为不如他的呢?’没有道理的话曾子会说吗?这话一定有他的道理。世界上有三样东西最为宝贵:爵位是一个,年龄是一个,德行是一个。在朝廷上必先要论爵位;在乡里要先论年龄;至于辅助君王来治理天下,最先论的则是德行。怎么可以占了其中之一来怠慢其他两个呢?因此,想要有所作为的君主,一定有他不能召唤的大臣,如果他有什么事情需要出谋划策,就应该主动到大臣家去,这才叫真正的尊重道德,喜爱道义。如果到不了这种程度,就不能与他一起大有作为。因此,商汤对待伊尹,先是向伊尹学习,然后才当他是臣子,因此没有太过操劳便统一了天下;齐桓公对于管仲,也是先向他学习,然后才将他当成臣子,因此才没有太过操劳便在诸侯中称霸。现在,天下各国的土地都相差不大,君主的德行也不相上下,彼此之间没有人能够拔得头筹。原因无他,主要是君主都喜欢将自己所教导的人留在身边为臣。商汤对于伊尹,齐桓公对于管仲,就不敢召唤。管仲都不可以被召唤,更何况是连管仲都不屑于当的人呢?”
【解析】
从这段文字来看,孟子自恃清高。他不愿意被齐王所左右,自己主动去朝见是一回事,被召唤则是另外一件事。因此他才会托病不去上朝,这也是孟子周游列国没有被重用的一部分原因吧。
抛开清高这方面不说,从对用人这一方面的要求来看,孟子在此处明确地表明,当政的君王要“尊贤使能”“尊德乐道”,礼贤下士,主动放下自己尊贵的架子而起用贤才,甚至向贤才学习。其实,这也是儒家在用人方面的基本观点,孔子与孟子一生都在宣传这种观点,虽然他们生前并没有享受过这样的待遇,但是他们的主张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刘备三顾茅庐便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
当然,这种例子并不能证明后世都在遵从孔孟之道,但是至少说明在对待人才方面,这种礼仪是最理想化的。
另外,在用人与被用的方面,当政者多半“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因此作为一个有才德的人,展现一下自己的清高与骨气,也是理所应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