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的悲剧往往来自于当事人自身”
原创 2017-06-30 王晓先 先姐笔耕为卫知产并护青春
我是个喜欢看小说的人,尤其喜欢看注重心理刻画的小说。在所有的中外爱情小说中,可以说鲁迅的《伤逝》给我带来的触动是比较大的,它也是影响我的爱情婚姻观的小说之一。随着生活阅历和情感经历的丰富,对《伤逝》所揭示的道理,每读一次都会有新的收获。该书有两个观点已经深深地扎根于我的灵魂里了,这就是:“婚姻的悲剧往往来自于婚姻当事人自身”、“爱是要有所附丽的”。
记得在我大学刚毕业时,在当时的《中国社会科学》杂志上看到一篇评议《伤逝》的文章,该文对《伤逝》的评价极高,具体的原文内容,因为过去了近四十年,我已经不记得了,但是文章的大意我至今记忆犹新。该文认为,在中国的爱情小说中,鲁迅的《伤逝》可以说是一个分水岭,就像一座里程碑。在鲁迅的《伤逝》之前的小说中的爱情悲剧的起源,往往都是来自于相爱的当事人双方之外的原因。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悲剧是因为祝员外的棒打鸳鸯;《红楼梦》中宝玉和黛玉的悲剧是由于贾府的调包记;《西厢记》中张生与崔莺莺的悲剧是源于崔母的嫌贫爱富……等等。文章认为,鲁迅的《伤逝》背离了传统的揭示爱情婚姻悲剧的老路,揭示了一个对现代生活来说,都是非常深刻的道理:“婚姻的悲剧往往来自于婚姻当事人自身”。
年轻女孩对鲁迅的《伤逝》可能比较陌生。这是名叫子君的姑娘和名叫涓生的青年的爱情故事。子君是出生在封建大家庭中的大家闺秀,涓生是具有新思潮的新青年。子君在“五四”新思潮的影响下,勇敢地与封建家庭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抗争,顶住了封建社会的诸多压力,自己找婆家,选择了自由恋爱。她那勇敢的“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的话语,以及她展示出来的精神面貌,都深深地吸引着具有进步思想的涓生,他们终于因自由恋爱而结婚了。婚后,为了她和涓生的小家庭过得舒服些,子君不经意地放弃了自己的思想追求和曾经有过的爱好,整天忙着做饭、喂狗、饲油鸡——那时她竟然胖了,可涓生却不喜欢她了。当爱已经成为了过去时,子君选择了离开涓生。但是离开了涓生,子君生命的花朵便完全枯萎了。失败中,她也在反省:“他喜欢过去的我,永远有着磨练的思想,说着豁达无畏的话。在他眼里,我早就枯萎了,枯萎在川流不息的做饭和吃饭中……”
在《伤逝》中,鲁迅揭示的“婚姻的悲剧往往来自于婚姻当事人自身”的道理非常深刻,它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现实中许许多多的女性身上所发生的爱情婚姻悲剧,往往走的都是子君的老路。
子君的悲剧也很自然地引出了“婚姻是爱情的坟墓”的老话题。我记得有一个学者在大学里给学生们开与婚姻恋爱相关的讲座,讲座后与听众的互动中,有学生向该学者提出了这个问题:为什么婚姻会是爱情的坟墓?学者回答:如果一个人爱情的目标就在于结婚,那么结婚了,目标也就实现了,爱情没有了新的目标自然也就死亡了,所以此人的婚姻就成了葬送其爱情的坟墓。
这话说得相当有水平,我认为,这新的目标就是不断更新的理想。用今天很时髦的话来说,就是一个人的理想也必须“与时俱进”。有理想,就能让你的精神面貌、心灵感受都会不一样,对被你吸引的人来说,那就是魅力的源头。爱情是需要不断有新的目标去激活和保持的。
我国著名女性问题专家李小江老师认为,子君和涓生婚前同样刻苦学习、同样追求理想,婚后子君却落入了家务……历史上的男女性别分工(男主外,女主内),终于导致这一对情人分手。鲁迅的《伤逝》没有讲明,相爱的男女应该怎样共同“分担”生活,才能使曾经的鲜活的子君存活下来。婚后的子君婆婆妈妈,不再那么可爱了。但是,是什么东西夺走了子君的精神追求?——或许就是爱。女人的爱,总是导致女人甘愿放弃自己:在爱的名义下,在婚姻生活中,无论子君,还是安娜(《安娜卡列宁娜》中的女主角)。(《解读女人》第167页,李小江著,江苏人民出版社)
我认为家务太多的确是影响女性是否能保持其精神层面的追求的一个原因,但是却并不应该是导致女性精神魅力流失的必然原因。子君与现代的女性比起来,她的时间充足多了,她不用忙着去上班,不用忙着去考试,也不用忙着带孩子,她的时间几乎都用在了“做饭、喂狗、饲油鸡”上面。她放弃了自己精神层面的追求,精神的枯萎带来了魅力的流失,她失去了涓生的爱。子君的这种放弃,我认为是一种自觉选择的放弃,虽然是在不经意中完成的。因此我要说,子君的悲剧不在于她做家务的多少,而在于她在精神上没有了新的追求目标。女性精神的逐渐贫乏必然会带来其美丽和魅力的流失,带来爱情的悲剧,这就是子君的命运。
现代女性的确比旧时的女性要更辛苦,她们既要像男人一样出外工作,挣钱养家;又要像旧时女性一样把家务全部地担起来。家务的劳累的确是造成女性放弃精神追求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无论在多么辛苦和艰辛的环境中,也有永远不放弃自己精神追求的女性。尤其对于知识女性,其精神层面的东西和其对精神层面东西的追求,往往都会受到其知识结构、感悟能力、领悟水平的影响。人的行为和追求总是与其的感悟能力、领悟水平相关联的。女性如果因为做家务多了,就自觉地放弃了过去的理想和追求,只能说明她的内心深处,本来就很愿意自己做这样的精神平庸者,因为放弃了精神追求的活法没有那么累;女性如果是不自觉地放弃了曾经的理想和追求,那说明仅仅是她的感悟能力、领悟水平制约了她精神上的需要和发展。当然我是非常同意李小江老师的这个观点的:“女人的爱,总是导致女人甘愿放弃自己,在爱的名义下,在婚姻生活中,无论子君,还是安娜。”而且无论是多么独立、多么成功的女人都常常会在爱的面前举白旗。
从发生在子君和安娜身上的爱情悲剧来看,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是否有精神追求、是否能保持精神追求,对于女性来说非常重要,它不但是维持女性自身吸引力的重要因素,而且还是女性自我肯定的重要体现,它是女性产生自信心的根源所在。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得到爱并不太难,难的是怎样维持爱和发展爱。让爱的花朵开得更加鲜艳夺目,这真的是一门学之无涯的学问。德国著名的精神分析家埃里希·佛罗姆认为:“爱并不是一种任何人都能够轻易沉迷于其中的感情。”我国著名女作家陆星儿说:爱,这个东西需要知识,需要修养,需要魅力,需要富有吸引人的美妙,还得需要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缘份。爱,实在是一门学问,是一门艺术、是一门需要经常花力气解答问题的功课。爱是两个人的事,需要互相激发互相协调,不仅要把握自己还要能把握对方。所以,想长久的留住爱,单有愿望是不行的。愿望人人都有,但不是人人都能实现它。爱,尤其不是愿望的结果,更不是本能的结果。
向往美好爱情的女儿们,请你们用心学习“爱”这门功课。
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