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雨最近又开始闭门造车了,又拿起那本泛黄的《鬼谷子》研究了起来,结果是发现脑袋还不是很够用,估计阅历太少,体会太浅。
最近跟风写了一些《鬼谷子》的读书笔记,但是虽说是笔记更多的都是自己浅薄的认知,其中更深层的含义,还是无法参透。
早晨看到一个简书友友也在读《鬼谷子》也写了一些感悟,跑去留了一段类似与“自己也在读鬼谷子,但是却无法参透其含义的话语”。友友很耐心的回复了“尽信书,不如无书。阳谋也好,阴谋也罢,“权衡利害,趋吉避凶,天地万物,为我所用。”世界关于人的学问是最难懂!”
(1)读书必有目的?
经过他这一两句简单的话语,我却发现我的读书陷入一个怪圈,大多数都太在意事情的结果,反而把读书当成了一种负担,我想我的读书现象应该不是一个个例。
读书光宗耀祖,光耀门楣,在我们历史长河里,古代有状元,榜眼,探花……现如今有985,211……等一流名牌大学,我们最常听到的话就是父母口中的“你要好好读书,长大才有出息,有好工作,有好姻缘。”
你是不是常听老师这样说“去读书吧,读书之后你就走上人生巅峰”,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叫做语文阅读,你是不是从小就被语文老师教导“分一下自然段,说明一下段意啊?中心思想是什么呢?”
这种根深蒂固的想法佐佑着我们读书必要读出背后的意思,你不读出来其深意,就相当于你根本没有读这本书。由于从小这种应试教育教出来的孩子,思想及其的乖巧,这样我们就逐渐养成了,写文必须有目的,读书必须有想法,所以各种各样的“读后感”、“观后感”就应运而生。
何为始?何为终?
王诩老祖及其喜欢将阴阳贯彻到万物当中,这个始和终其实就是阴和阳,或者我们常说的捭阖。
我的读书开始与一场风风火火的赚贝之旅,当然之前有读过一遍,就没再碰;而终则是把书读死了。
所以我的小脑袋瓜里还是一成不变,而非更精进的思想。我想就是人们常说的“始终”,有了开始,慢慢就走向结束,所以没有自己想要的结果。
而鬼谷子里为什么会常说“阴阳呢?而非阳阴呢?”
至少我觉得有一部分哲学的色彩在里面,我用不成型的小脑袋瓜思考了一番,也许他想告诉我们,从黑暗走向黎明,得到的希望更让人懂得珍惜吧?
阴既可以指黑暗,也可以指抑制,贫穷,病患……一切不美好的事都可以啊……。
阳既可以指光明,也可以指褒奖,富贵,健康……一切很美好的事都可以啊……。
所以在我们生活中处处都存在阴阳终始,比如写文有一种手法叫做“欲扬先抑”,在生活中有种说法“先苦后甜”,在交际中有处事方式“先小人后君子”……
这样回想起来,我已经在用鬼谷先师的很多方法在这个偌大的世界踽踽前行,而不自知而已。
好像自己读书也在一片黑暗中摸索前行,然后慢慢的豁然开朗。
(2)老师真的更有学问吗?
古代的中国人通常是把自己的著作加在老师身上,比如孔夫子现如今在世界上地位是不可替代的。
估计也有这么一部分原因在其中,孔子创办私学,号称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我们想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不是你吃饭的时候要找人多的饭店去吃?因为你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如何判断谁家好吃呢?答曰:“人多乎。”
那么如果判断一个老师是否厉害呢?答曰:“人多乎。”
这就是所谓的名师效应,暂且不管这位老师是否真的特别有学问,但是好在弟子三千,遍布大江南北,你想想万千人里必然会有少部分弟子,取得很高成绩,这样大家就会想“学生都这么牛?老师肯定更高深。”
我们国人最好的品性是谦虚“自己得到的成绩,当然尊师重道,归功于老师教导,然老师的名望越来越高。”
而西方国家的人则比较唯物主义“是吾爱我师,吾更爱真理。”
你会问“这跟阴阳终始有何关系?”
我很努力的活动了我的小脑袋瓜,我觉得呢?我们可以把学生比作剧终,把老师比作开始。
老师把所有的问题都讲述的很明白,并不是一个很高深的老师,因为道理谁经历时间的隧道,终究会被历史这面镜子照的显出原形,这样学生不去思考,那么我们的知识就学得越来越死。这就是有始有终。
相反我更喜欢终始的结局,因为有了学生的思考,再会有老师带着学生一起总结,这样由终点出发,逐渐的讨论升华,你们的故事才会在一个历史舞台上百花争鸣。
以上结论仅仅代表个人读书小结,如果你也喜欢鬼谷子,或有不同的想法,欢迎留言哦……
——锦瑟雨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