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诗经》学习第16篇《召南 甘棠》
【原文阅读】
蔽芾fèi甘棠,勿剪勿伐,
召shào伯所茇bá。
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召伯所憩。
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说shuì。
【译文参考】
棠梨树郁郁葱葱,不剪不砍细细养护,
曾是召伯居住处。
棠梨树郁郁葱葱,不剪不毁细细养护,
曾是召伯休息处。
棠梨树郁郁葱葱,不剪不折细细养护,
曾是召伯停歇处。
【字词注释】
(1)蔽芾fèi:小貌。一说树木高大茂密的样子。芾:盛貌;蔽:谓可蔽风日也。
(2)甘棠:棠梨,杜梨,落叶乔木,果实圆而小,味涩可食。
(3)翦:同“剪”,伐,砍伐。
(4)召shào伯:即召公奭,姬姓。
(5)茇bá:草舍,此处用为动词,居住。
(6)败:伐,毁坏。
(7)憩:休息。
(8)拜:拔也,一说屈、折。
(9)说shuì:通“税”,休憩,止息。
【诗歌赏析】
《甘棠》这首诗写的是人们对召伯的怀念和爱戴,千百年来,爱民者民恒敬之,这首诗反映了人们敬贤爱贤的心理。
本诗的主旨,自古至今,只有蓝菊荪《诗经国风今译》认为是讽刺召伯之作,其他几乎众口一辞,均认为是怀念召伯的诗作。《毛诗序》云:“《甘棠》,美召伯也。召伯之教,明于南国。”郑笺云:“召伯听男女之讼,不重烦百姓,止舍小棠之下而听断焉,国人被其德,说其化,思其人,敬其树。”朱熹《诗集传》云:“召伯循行南国,以布文王之政,或舍甘棠之下。其后人思其德,故爱其树而不忍伤也。”
召公在世时治理得当,人民和睦。去世后,人们非常怀念他,连他种的树都不忍心破坏,后人便作了这首诗来纪念他。全诗纯用赋体铺陈排衍,物象简明,而寓意深远,真挚恳切,体现了人民对召公的赞美和怀念。
对比一下每章第二句针对甘棠发出的动作:首章曰“勿伐”,伐是齐根砍断;次章曰“勿败”,败是坏其枝叶;末章曰“勿拜”,拜,攀援使弯。
《诗经》的重章叠句往往表现为情感上的由浅入深、由轻至重,行为动作上的由简至繁、由小到大,体现的是对主题的逐层深化。但这首《甘棠》一反故常,表现为动作上和行为上的先重后轻。由断到折再到使弯曲,动作愈来愈轻 。它说明了人们对甘棠的珍重态度,伐倒是不行的,折断枝叶也不可,既使是攀援弄弯也是不准的。于是这组动词的妙处和这组叠句的妙处所在即为: 它是用先重后轻的方式传达一种神圣的情感,一种基于敬仰、怀念召伯衍生出的对甘棠的情感。
再看每章末句由召伯做出的行动:首章曰“所茇”,茇是居住的意思,居住是较长一段时间内的状态;次章曰“所憩”,憩是休息,休息是较短时间内的状态;末章曰“所说”,“说”读为税,税即税驾,停下车子叫税驾,停下车子的时间比休息片刻的时间还要短。由居住到休息再到停车,行为愈来愈简。
一位可敬的人居住时间长的地方,那地方就成了他的故居,人们视其为圣地,在那里人们睹物思人。如果这可敬的人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神圣的、至高无上的 ,不止是他长期居住的地方 ,就是他曾经立足、流连的地方也会神圣起来。可见,这组表示召伯行为的动词也像上组动词一样 ,表现了人们对召伯的无上景仰之情,这正是重章叠句的好处。
全诗三章,每章三句,全诗由睹物到思人,由思人到爱物,人、物交融为一。对甘棠树的一枝一叶,从不要砍伐、不要毁坏到不要折枝,可谓爱之有加,这种爱源于对召公德政教化的衷心感激。而诗篇先告诫人们不要损伤树木,再说明其中原因,笔意波折处见诗人构思与措辞之妙。先强调对甘棠的爱慕之意,再将召伯点出,运实于虚,真挚情感,隐跃言外。
【《甘棠》学习的反思探讨】
《甘棠》中的召伯究竟是哪位
历史上学者对诗中的“召伯”究竟是谁,有过争论。按《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歌咏之,作《甘棠》之诗。”《史记》以为《甘棠》之诗所歌颂的“召公”,就是与周公旦同时的召公奭。另有一种看法认为是周宣王时代的召伯虎。
现代学者通过对出土文献“琱生三器”铭文的分析,可知“召伯”之称主要意味着召族之长,具有世袭性,召公奭必然可称召伯;且“召伯”为生称,召公奭称召伯,必于在世之时。
文献记载,召公奭与召伯虎都与南方地区有紧密联系。召伯虎所在之西周晚期,南方地区局势紧张,时有军事冲突,与南国这样的关系,并不能使其得到《甘棠》中的赞颂。《甘棠》诗中爱敬树木之氛围与西周初期之和平态势更为契合。而且,召伯虎在当时并无召公奭在周初之显赫地位,召公荫泽至西周晚期而犹存,其得到诗中称颂的理由更为充分。可见,《甘棠》之赞颂,不宜归于召伯虎,而应归于召公奭更合情理。《甘棠》诗旨,乃在赞美召公奭。
读《甘棠》之诗,弄清楚三千年前的“召伯”究竟是谁当然很好,但更重要的是要理解诗中所表达的人民对贤者、对爱民者的思念,并从这种思念感情中来加深对人性、人情的理解,从而对现实的社会生活进行反思。
战国竹简《孔子诗论》说:“吾以《甘棠》得宗庙之敬,民性固然,甚贵其人,必敬其位,悦其人,必好其所为。”翻译过来,其大意是:我从《甘棠》的诗中得到了人民尊敬宗庙的道理,人们的性情就是如此,如果特别尊重那个人,必然敬重和保护他曾经活动的地方。喜欢那个人,一定也喜欢那人所有的作为。孔子一语中的,指出执政者要秉持的根本。
【《诗经》学习的背景知识】
三千年不变的影响~爱民者民恒敬之
《甘棠》写的是人们对召伯的怀念和爱戴。它还成为一种仁政的代表。为什么人们如此怀念和爱戴他呢?这是因为召伯是勤政爱民的好官。召伯的事迹历经三千年仍然是勤政爱民的典范。
《韩诗外传》记载这样一个故事:召伯在朝做官,有关人员请求营建召伯官邸,让他居住。召伯说:“唉!为了我一个人而烦劳百姓,这不是先君文王的想法啊。”于是离开都城走向田野,直接到百姓中去处理纠纷。他的居处设在野外,就在甘棠树下搭了一座简易的茅草房。老百姓被召伯感动了,都勤力于耕桑,当年就获得了大丰收,家家丰衣足食。召伯为人民操劳而又不烦劳百姓,所以得到了大家的拥戴。
《明文海》卷三一五收入一篇跋文,题目是《跋萧奇士宣平劝农图》,其中讲了大致如下的内容:
明朝官员很少到乡间考察,即使有官员偶尔到乡里去,也是由里正事先挨门挨户到农家搜集物品器具,以便供给,一时之间忙碌布置,自夜达旦不休。
官员一到,又是敲锣打鼓,又是彩旗飘扬,大摆排场。就好像人们从来没见过官员似的。而人民也都东躲西藏,怕不小心冲撞了官员获罪。所过之处,禾苗踏倒,鸡犬不宁。人们都希望官员赶快离去。
不过,朝廷中偶尔也会有勤政爱民的好官出现。明朝初年周忱巡抚江南,只骑一匹瘦马,带一名老仆,自带干粮往来于田间,晚上投宿于古寺。他很了解民情,也很有政绩。
其后,在作者的家乡,出了又一位叫萧奇士的官员,他为人俭朴,在春耕的时候去省察农事,从来不扰民。人们觉得这个官员太不一样了,于是有人用绘画的形式来纪念他。
作者于是感慨地说,如果天下的官员都像当年召公那样勤政爱民,就不会流传周忱的故事。如果明朝的官员都像周忱那样勤政爱民,也不会流传萧奇士的故事。其实,这些好官也只是尽了他们应尽的职责,而人们便如此爱戴他们,颂扬他们。官员之行何其薄,而百姓之情何其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