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雪寻梅说古今
作者:王志镐
趁着近日下了点雪,独自去顾村公园树丛深处去探梅。景是美景,梅是红梅,但觉得缺了些文化,便搜索了一番古人、异番人喜梅者留下的词句。
却说那唐代侍郎白居易同两位学士贾浪仙、孟浩然宴游饮食渐觉无味,便更了衣衫,待往街市上私行一遭。时逢阳春三月,听得人说,这教坊司有个裴妈妈家一个女儿,小字兴奴,好生聪明,尤善琵琶,是这京师出名的角妓。这便是元杂剧大家马致远所作《江州司马青衫泪》中的开幕一出。且听以下唱段:
【金盏儿】一个笑哈哈解愁怀,一个酸溜溜卖诗才。休强波灞陵桥踏雪寻梅客,便是子猷访戴,敢也冻回来。咱这里酥烹金盏酒,香揾玉人腮;不强如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曲中点明了这三位无疑是踏雪寻梅客,哪怕春寒料峭,哪怕这里有美酒招待,歌妓陪伴,也不如去前村深雪里,探望那昨夜开放的一枝春梅。这意境既道出了文人墨客的雅兴,又烘托了寒夜料峭的春之花王——梅花。
说到元杂剧,日本当代文人幸田露伴也有片言只语提到:“马致远作《踏雪寻梅曲》,风情高雅,措辞优丽,可谓极现浩然当日之情景。只可憾其中‘梅雪争奇’中仅有其一出,未能见全豹也。”难怪有人说:“雪飘万里觅知己 ,梅沁暗香只为伊 ,踏雪寻梅为谁去 ?品一杯香茗 ,奏半阕琴音 ,慢吟唐诗宋词元曲。”
再看白居易的《忆杭州梅花,因叙旧游,寄萧协律》中开首四句:“三年闲闷在余杭,曾为梅花醉几场。伍相庙边繁似雪,孤山园里丽如妆。” 这伍相庙在今浙江省杭州市西湖东南的吴山上,为祭祀春秋末年吴国大夫伍子胥而建。其因帮助阖闾刺杀吴王僚,夺取王位,被赐剑自杀。白居易在杭州为官一任,据说为民做了不少好事。西湖边的梅花,也给他带来作诗的无穷灵感。
另有一首《水仙子•寻梅》,是元代曲坛后期的代表人物之一乔吉的散曲作品。“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树头树底孤山上。冷风袭来何处香? 忽相逢缟袂绡裳。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这近乎白描的写作手法,表面上是写梅花,其实却体现了作者的失意心情,从而将作品的意境得到升华。
令人称奇的是,有一位日本文人大町桂月写了一篇《水户观梅》,也是描述了一路去寻梅的曲折经历。三人与笔者为伴:一曰临风,二曰天随,三曰蝶二。四人手中拿着红色的火车票,而红梅的花瓣正在渐渐洒落,彼此形成对照。为了避开星期日的半价旅游列车,他们提前到星期六。日头西挂,催人启程。下面提到的两句与寻梅有关的诗句耐人寻味:“观赏‘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情趣,观赏‘月明林下美人来’的情趣,这样的心情连花神也应理解。”
据查,前一句诗“暗香浮动月黄昏”出自宋代诗人林逋(967一1028)的《山园小梅》,其为杭州钱江人,自幼好学,通读百家。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尝驾小舟遍访诸寺庙,与高僧诗友来往。其还有一个雅兴,那便是养鹤。每有客来访,便让童子放鹤,其远远望见鹤飞舞,便棹舟归来。往年高考曾出过这样的题目:让考生写出这句诗的前一句,那就是“疏影横斜水清浅”。
后一句诗“月明林下美人来” 出自明代诗人高启的《梅花》,前面那句为“雪满山中高士卧”。高启(1336-1374),汉族,江苏苏州人,元末明初著名诗人,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当时论者把他们比作“明初四杰”,又与王行等号“北郭十友”。官至擢户部右侍郎,后因触怒皇帝与张士诚先后被腰斩。著有《高太史大全集》、《凫藻集》等。日本文人频繁引用唐宋诗词和元曲,说明他们对我国古典文学简直是烂熟于胸,而他们对梅花的欣赏和迷恋,并不亚于我国古代的文人墨客。“踏雪寻梅”无论在古代还是在今天,在日本还是在中国,都不失为一种为人们所喜爱的迎春活动。
诗曰:
自开一炉烧返魂,早梅香动出前村。
即今欲问三年别,十月桃花终不言。
新梅欲放之际,与习文之同窗共赏。
2025年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