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五、改制进入攻坚阶段
蒲纺职工经历了60年代三线军工战士的荣耀,70年代在一片荒山野岭艰苦创业的辛劳,80年代亲手打造现代化纺织联合企业城的骄傲,90年代初跻身全国工业500强的自豪,再到2004年的企业整体移交地方改制破产,这短短的几十年如“过山车”般翻天覆地的变化,广大干部职工精神和心理都经历了“断崖式”的巨大落差。眼前的蒲纺虽然千疮百孔,但蒲纺人一辈子在此劳作,甚至祖孙三代都在山沟里上班和生活,大部分职工还是把它当成自己可以安身立命的家。当这天真正来临的时候,激烈情绪反弹也是可预料之中的事。表现的形式与蒲纺5.30”事件如出一辙,有少数“工人领袖”在牵头组织,聚集几千人在俱乐部与领导对话;到市区上街游行表达诉求;在市政府大门口静坐示威,声势和动静也不算小。
张斌带领改制领导小组在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下,又有操作原省直企业碳素厂改制成熟的方法和模式,轻车熟路全面铺开。首先是承诺原分厂和二级单位的处级以上干部不“买断”,使原管理班子和组织体系不散架,能全力协助工作组做好职工安抚和稳定工作;二是成立社区,搭建新的行政管理构架,接替原企业承担的社会管理职能; 三是民政部门扩大低保面,对“两缴一发”和“买断”人员在过渡期做到应保尽保,扩大覆盖面不留死角;四是开展“百局千户进万家”活动,赤壁市机关事业单位公务人员对蒲纺困难职工家庭“一对一”开展结对帮扶,不脱困不脱钩。同时对群体骚乱事件也有应对的措施和手段,先由所在单位的领导和相关人员进行政策和法规的宣传与劝解,如不听劝阻事件闹过了头越过了红线,如阻塞交通,使用暴力,冲击铁路和车站,在一旁严阵以待训练有素的特警立即下车抓人,为首的策划组织者立即带离现场并送看守所关押,等事情调查清楚进行训诫教育后,写出悔过书在电视上公开认错后再放出来。我作为现场的见证者不得不佩服地方政府处理此类事件的雷霆手段,这大概也是省政府工作组在处理蒲纺改制过程中远离行政支撑系统而力不从心,将蒲纺移交地方政府实行属地管理的原因之一吧?
张斌不愧为政坛老手,面对随之而来的上访潮,他不愠不火,有良好的心态和应对的措施,就国家改制有关政策规定、蒲纺今后的走向、职工安置标准等职工群众所关心的问题耐心做好宣传解释工作,群体规模大就在俱乐部大礼堂接待,中等规模就在办公楼三楼大会议室,小规模有时就把他围在办公室。一次有20多名女工闯进办公室,其中有几人干脆一翻身就坐在办公桌上,大屁股就对着他的脸,七嘴八舌吵成一锅粥,他不瘟不怒。白天搞群体接待,晚上则在住地公安分局二楼分别找那些上访最活跃的“工人领袖”谈话,用他的话说叫“单独过招”,倾听他们的意见和诉求,放下身段与他们交朋友,做好上访群体的分化。他深知蒲纺改制除地方政府支持和行政资源外,民心所归也是成功的关键所在。他作为曾经的政府官员和外来者,短期内要赢得蒲纺的民心,可以说是“用破一生心”来形容。举几个例子来印证。
有一天我陪他到针织厂去检查工作,走到一个叫“民工棚”简易宿舍边,这里住着一户叫李明富的困难职工,他正蹲在房外生火做饭,只见几块砖头垒成一个简易炉灶,烧着一些枯枝烂叶烟熏火燎支着锅在炒菜。张斌关切上前询问为什么不用液化气,他说因为家庭负担重经济困难买不起液化气炉灶。张斌马上指示我派人到商店买回一套崭新打火炉送给他,李明富说:“张市长,炉子我不能要,我家中没有气坛子,烧不起气。”张又指示我买了一个崭新液化气钢瓶并灌满气一并送到李明富家,使他全家非常感动和感激。
又如有一名女工叫吴丽,她有一天背着小板凳在六米桥招揽顾客擦皮鞋,张斌见她穿着纺织工人的工作服,便上前与她攀谈起来,得知她原是丝织厂的女工,下岗后到餐馆洗过盘子,到超市做过导购员,她珍视原来是纺织女工的荣誉,始终穿着那件工作服。张斌说:“你帮我擦皮鞋,我给你100元钱,是对你自立自强谋出路的奖励。”事后还把这件事情通报给社区,招收她进入公益性岗位工作,吴丽非常珍惜这份工作,干得非常出色。
丝织厂有一名女工叫黄萍,是一位单身母亲,其儿子考上大学,眼看要开学报名,但还没有筹齐学费正在着急。张斌来到她家走访发现此事,立刻从身上掏出2000元给她作为小孩的学费,又联系工会部门对她进行捐资助学,还与她结成帮扶对子定期进行资助。此事经过《湖北日报》报道宣传,造成很大影响,湖北省总工会和团委专门走访了她,并资助她儿子完成了学业。像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不一一列举。
2004年6月6日是我五十岁生日,我意外收到市邮政礼品公司送来的一束鲜花与贺卡和一盒生日蛋糕,经过询问才知道是集团公司专门为我订制的(集团公司每个处级干部在生日的那一天也都会收到),心中升腾起一阵莫名的感动。礼物虽轻情义无价,除至亲和朋友外,这是我参加工作以来第一次得到组织贴心的关怀,这也是张斌向老干管理部门特别交办的事项。我听说张斌为了解情况,专门调阅了党委班子每个成员的档案资料,并仔细查阅研究了其家庭出身和个人的基本情况。在一次党委民主生活会上,针对班子成员某些人交地方后不满现在的级别和待遇,曾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我专门查了你们每个人的档案资料,除雷敬元出身名门外[档案资料上记载:父亲雷振声是蒲一中老校长,从教四十余年,是赤壁闻名的教育家;岳父童伯谦是“鄂南暴动”领导人之一,北伐时任少校军医,开明绅士,解放初任分管文教的副县长,鄂南名医;伯父雷昭声是重庆中央大学毕业的高才生,是解放前夕党组织在上海财贸隐蔽发展的地下党员,解放初任华东军管会财贸组秘书;叔父雷铮声是沈阳空军正师级退休干部,战斗机(现为歼击机)火控专家;二姨父张富锁是南下干部,曾与华国锋在山西武工大队共事任中队长,随大军过江后首任蒲圻区委书记,后调任辽宁省辽中县县委书记、沈阳市东陵区委书记;三姨父黄仁甫任湖北荆门市政协副主席;姑父黄必慈是崇阳县贫协主席,土改根子、县委委员],你们三代以内都是农民,个别也只是小职员,现在你们坐上今天的位置,也算是祖坟冒烟光宗耀祖了。”张斌说我出身名门是抬举我,但说我出身教育世家此言不虚,这也说明张斌心细如发的另一面。他善于聆听下级汇报工作或反映的问题,如能及时解决的问题立即现场拍板处理,从不拖泥带水,如遇到阻力他出马亲力亲为去攻关,这也是张斌亲民作风获得好评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