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文系振委会推文,原创非首发,首发于个人公众号:锁蛮有话说,文责自负。】
在正文开始之前,先熟悉熟悉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南京古称金陵,宋代江宁府所在地。这个美丽的城市和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有着深切的关联。按照同济大学中文系教授 崔 铭 的《王安石传》 , 王安石一生中至少在此度过了二十年的光阴。钟山的清风白云,青溪、南浦的澄江碧水、白下门外的寒烟芳草……这些频繁出现在王安石诗词中的金陵风物,见证了他人生中诸多重要时刻,也给予了他生命中最深的温暖与归宿。
景祐四年(1037)王安石的父亲王益就任江宁府通判(州府副长官),于初夏四月携妻儿抵达任所。这一年,王安石十七岁,正处于自我意识逐步觉醒的青春期。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宝元二年(1039)二月,父亲王益因病去世。这时,王安石最小的弟弟还在襁褓之中,祖母谢氏则已七十五岁高龄。家中失去了唯一的经济来源,十九岁的王安石不得不直面赡亲养家的重任。对于仕宦之家的子弟,科举无疑是最好也是最重要的出路。
庆历二年(1042)三月,二十二岁的王安石以第四名的好成绩考中进士,从此步入仕途。最初的十二年,他先后任职于扬州、鄞县和舒州等地。
在这些地方任职的时候,王安石其实已经在进行改革试验。因为在公元1058年,38岁的王安石曾经写了个万言书《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提出“法度变革”主张,虽然没有被宋仁宗采纳,但却为之后的熙宁革新奠定了基础。
王安石一生曾三次担任江宁知府。第一次是(1067)闰三月,新继位的神宗皇帝诏令王安石知江宁府。王安石请辞不允,遂于五月二十八日就任。仅仅四个月后,神宗便任命王安石为翰林学士,召他进京,委以重任。第二次是(1074)四月,由于历时数月的全国性大旱,变法遭遇前所未有的阻力,王安石辞去宰相之职,以观文殿大学士、吏部尚书知江宁府。此次任期也仅持续不到一年,即于熙宁八年(1075)二月再次拜相。第三次则是(1076)十月,因变法派内部矛盾,以及长子王雱(pāng)病逝,王安石心灰意冷,坚决辞去相职,以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此时王安石已无心仕途,一再请辞,于熙宁十年(1077)六月卸任。
大约就在王安石担任南京市长的某个秋天的傍晚,王安石又一次登上高处,俯瞰他所管理的这个六朝古都。
晚秋时节是南京最好的季节,天气初凉,适合登高望远。
千里长江,澄澈明亮,宛如一条白练穿城而过,翠绿的山峰连绵不断,仿佛聚集在一起的箭头,挺立峭拔。
江面上来来往往的船只昭示着这个城市的繁荣,酒家的酒旗在微冷的晚风里飘扬。
淡淡的云朵的倒影,被彩色的小船揉成一层层美丽的涟漪,江面上的白鹭在自由地飞翔。
即便是最伟大的画家也画不出这个城市的美丽。
回顾过去,这个城市经历了六个朝代。东吴建业、东晋建康、南朝宋齐梁陈,这些朝代的终结主要因为统治者在这里进行过各种炫富和娱乐竞赛。
最为夸张的是韩擒虎率领的隋军已经兵临城下,陈朝的君主还在楼上风花雪月,醉生梦死。以至于唐代诗人这样评价:“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
荒唐的君主必然会有悲哀的结局。
而且悲哀和遗憾是一个接一个,六个短命的王朝就这样相继灭亡。
这些经历过荣光和耻辱的朝廷,都已经成为“滚滚长江东逝水”,永远碧绿的是一川烟草。可是他们留下的历史笑话,依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如今(指北宋当年)的那些流行歌手(商女)到现在还在传唱亡国之音《玉树后庭花》。
王安石借古讽今,批判北宋统治者沉迷于享乐,忽视危机。“谩嗟荣辱”四字更是讽刺空谈兴亡而无所作为的士大夫,呼吁人们从历史中汲取教训。
这首笔力遒劲的词,境界开阔,苏轼评价“此老乃野狐精也”。
就在完成这首词作之后不久,王安石再度入朝继续他的改革。只是造化弄人,大约十年之后,支持王安石变法的宋神宗死亡,王安石的变法戛然而止,一代改革家的金陵秋梦也落下了帷幕。
王安石的新法废除后的第二年(1086),他在南京走完了他传奇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