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看到这首诗是不是想起了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六朝古都金陵,悠悠帝王的千秋梦,六朝繁华,一去不返。千古兴亡多少事?时光悠悠。独特的历史,厚重和沧桑感也同样带给了王安石更多的感悟。
王安石的这首《桂枝香·金陵怀古》 立意高、视野宽,站得高,看得远,寄兴遇深,隐喻现实,“一扫五代旧习”,摆脱了纤细、绮靡的词风,在词史上有着极大的开创性。无怪乎此词被推为金陵怀古词的绝唱。周汝昌评说:“王介甫只此一词,已足千古,其笔力之清道,其境界之朗肃,两宋名家竟无二手,真不可及也!”
原文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译文
登山临水,举目望远,故都金陵正是深秋,天气已变得飒爽清凉。奔腾千里的长江澄澈得好像一条白练,青翠的山峰俊伟峭拔犹如一束束的箭簇。帆船在夕阳往来穿梭,西风起处,斜插的酒旗在小街飘扬。华丽的画船如同在淡云中浮游,江中洲上的白鹭时而停歇时而飞起,这清丽的景色就是丹青妙笔也难描画。
遥想当年,达官贵人争着过豪华的生活,可叹在朱雀门外结绮阁楼,六朝君主一个个地相继败亡。自古多少人在此登高怀古,无不对历代荣辱喟叹感伤。六朝的风云变化全都随着流水消逝,剩下的只有寒烟惨淡、绿草衰黄。直到如今的商女,还不知亡国的悲恨,时时放声歌唱《后庭花》遗曲。
赏析
金陵为六朝古都所在。从三国时期东吴在此建都起,先后有东晋、宋、齐、梁、陈在此建都。到赵宋时,这里依然是市廛栉比,灯火万家,呈现出一派繁荣气象。在地理上,金陵素称虎踞龙蹯,雄伟多姿。大江西来折而向东奔流入海。山地、丘陵、江湖、河泊纵横交错。秦淮河如一条玉带横贯市内,玄武湖、莫愁湖恰似两颗明珠镶嵌在市区的左右。王安石正是面对这样一片大好河山,想到江山依旧、人事变迁,怀古而思今,写下了这篇“清空中有意趣”的政治抒情词。
此词通过对金陵(今江苏南京)景物的赞美和历史兴亡的感喟,寄托了作者对当时朝政的担忧和对国家政治大事的关心。
上阕“登临送目”四字领起,为词拓出一个高远的视野。“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点明了地点和季节,因为是六朝故都,乃称“故国”,“晚秋”与下句“初肃”相对,瑟瑟秋风,万物凋零,呈现出一种“悲秋”的氛围。此时此景,登斯楼也,则情以物迁,辞必情发,这就为下片的怀古所描述的遥远的时间作铺垫。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千里”二字,上承首句“登临送目”登高远望即可纵目千里;下启“澄江似练,翠峰如簇”的大全景扫描,景象开阔高远。既有平面的铺展,又有立体的呈现,一幅金陵锦绣江山图展现眼前。
“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是在大背景之下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残阳”“西风”点出时下是黄昏时节,具有典型的秋日景物特点。“酒旗”“征帆”是暗写在秋日黄昏里来来往往的行旅,人事匆匆,由纯自然的活动景物写到人的活动,画面顿时生动起来。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是大手笔中的点睛之处。“彩舟”“星河”色彩对比鲜明;“云淡”“鹭起”动静相生。远在天际的船罩上一层薄雾,水上的白鹭纷纷从银河上惊起,不仅把整幅金陵秋景图展现得活灵活现,而且进一步开拓观察的视野,在广漠的空间上,随着征帆渐渐远去,水天已融为一体,分不清哪里是水哪里是天。
下阕“念往昔”一句,由登临所见自然过渡到登临所想。“繁华竞逐”涵盖千古兴亡的故事,揭露了金陵繁华表面掩盖着纸醉金迷的生活。紧接着一声叹息,“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这是亡国悲剧艺术缩影,嘲讽中深含叹惋。
“千古凭高”二句直接抒情,凭吊古迹,追述往事,“六朝旧事”二句借“寒烟、衰草”寄惆怅心情。去的毕竟去了,六朝旧事随着流水一样消逝,如今除了眼前的一些衰飒的自然景象,更不能再见到什么。更可悲的是“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此句抒发了诗人深沉的感慨:不是商女忘记了亡国之恨,是统治者的醉生梦死,才使亡国的靡靡之音充斥在金陵的市井之上。
上阕写登临金陵故都之所见。“澄江”“翠峰”“征帆”“斜阳”“酒旗”“西风”“云淡”“鹭起”,依次勾勒水、陆、空的雄浑场面,境界苍凉。下阕写在金陵之所想。“念”字作转折,今昔对比,时空交错,虚实相生,对历史和现实,表达出深沉的抑郁和沉重的叹息。
作为一个改革家、思想家,王安石站得高看得远。这首词通过对六朝历史教训的认识,表达了他对北宋社会现实的不满,透露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忧国患民,忧道患志。
词人把个体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扭结在一起,以超越现实的人生理想审视、要求、指导自己的人生实践。于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世人皆醉吾独醒”式的带有强烈爱国主义情操的诗篇,涌泉般地出现。王安石这首词堪称是后者的翘首之作。
总之,词人通过“画图难足”之山河来展现“悲恨相续”之人生。词人面对壮丽的山河感到在政治上难以有所作为,深感个人力量的渺小,感受到个人在社会历史的压抑束缚之下的无奈与悲哀。从历史的角度看,词人似乎感受到“悲恨相续”是历史的宿命,因而用“画图难足”之山河来展现“悲恨相续”之历史,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无奈表现得更深沉宏阔。
词人感叹往昔旧事随流水,今朝草衰伴烟寒。这是当时当地一个优秀知识分子心灵世界的实反映,不但传达出词人的所思所想,也反映了宋代的社会现状。
宋朝是积弱积贫相当严重的朝代,当它内在的种种社会弊病逐渐暴露出来后,王安石作为敏感的政治家,心头蕴藏着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所以他词里充盈着的忧患、伤感、苦闷甚至是“绝望”的心态恰好折射出这位词人的崇高心灵。
创作背景
此词可能是王安石出知江宁府时所作。公元1067年(宋英宗治平四年),王安石第一次任江宁知府,写有不少咏史吊古之作;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之后王安石被罢相,第二次出知江宁府。这首词当作于这两个时段的其中之一。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庆历二年(1042年)进士。宋神宗朝两度任宰相,实行变法,封舒国公,改封荆国公,晚居金陵,卒谥“文”。文学上的主要成就在诗方面,诗、文皆有成就,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词作不多,风格高峻,一洗五代绮靡旧习。著有《王临川集》《临川先生文集》《临川先生歌曲》。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部分诗词释义及赏析资料选自《古诗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