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大时代道德篇(七十一):不恶小人,有礼君子。
民国六年的料峭春寒中,一战的胜败之局已见分晓,“战胜国”的名头摆在那里,北洋庙堂在列强的角力中自然也受到波及。在宦海风向还不明朗之际,北洋群雄心照不宣的一个事实,是段祺瑞与黎元洪之间的矛盾,所以在对德宣战的态度上也表现各异。不过正如杨增新所言:“武戏演几出,文戏亦应演几出,若尽演武戏,则人人皆不欲观已。”是年二月二十日,此时北洋军阀最大的地方实力派、北洋军阀元老冯国璋,以“疏通意见与研究对德问题”的名义动身北上,一路上对沿途各省北洋军阀的态度进行了一次摸底,津浦路沿线成为这位“长江三督”之首的表演舞台。
其后,安徽督军倪嗣冲陪同冯国璋到徐州,“长江巡阅使”张勋亲自到车站迎接,三人在“长江巡阅使署”举行了一次会谈,冯国璋定下的调子是应该在对德问题上严守中立,这与倪嗣冲和张勋的意见,非常默契的保持一致。冯国璋乘坐的火车经过济南时,山东督军张怀芝也上车迎候,并陪同到德州才折回济南,不用说态度也是和冯国璋不谋而合。两天后抵达天津时,直隶督军朱家宝也登车陪同冯国璋到黄村,自然也是一番通气。冯国璋的入京,段祺瑞本认为自己主张宣战又多了一个帮手,其实这群北洋袍泽完全不具备段祺瑞的远见,这些俨然诸侯的“草头王”,真正在意的事情,只有自己安身立命的地盘与人马是否会因此受损。
但是,这些不仅是北洋群雄的小算盘,也与总统黎元洪的局限歪打正着。黎元洪及其幕僚团队,如哈汉章、金永炎等人都是想借助对德态度问题上推翻段祺瑞,至于宣战与否,是否有利于北洋,是不愿多加考虑的,黎元洪的局限就在于此,而且已经开始物色取代段祺瑞的人选,他希望由王士珍或者徐世昌出面继任阁臣之首。段祺瑞的远见无论在北洋军阀地方实力派,亦或是黎元洪阵营看来,都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段祺瑞提出的参战筹码,“除德国赔款全部撤销外,缓付庚子赔款”,“废止在天津周围二十里内不得驻扎军队”,说明刚愎自用的“北洋之虎”,既有一种与洋人叫板的桀骜,也有一种卓尔不群的远见。然而黎元洪的局限以及北洋袍泽的不理解,段祺瑞举步维艰。
最终,段祺瑞携全体阁员在是年三月四日,请黎元洪在“绝交案”的咨文上盖印。结果却是一番争执之后,面对木头人一样不再言语的黎元洪,段祺瑞只得“半鞠躬”一声不响地退出来,在当天晚上没有与黎元洪作别,即乘车前往天津准备辞职。黎元洪召集冯国璋、王士珍以及徐世昌商量对策,徐世昌对于阁臣之首,王士珍对于陆军总长,都是极力推辞不肯担任,冯国璋在获得黎元洪让步的承诺之后,出面请段祺瑞返职,并陪同段祺瑞一起谒见黎元洪。段祺瑞先是向黎元洪“一鞠躬”,接着坐下来严肃地谈了有利理由,黎元洪终于可以严肃地听着,却没有开口说话,这位善于沽名钓誉的宦海演员,似乎看透了“段芝老”的目光所及。
参考资料:《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菜根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