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拱一卒:
安禄山判乱主观因素:
1.诡计多端的李林甫死了
2.身任三镇节度使,兵力足以和全国抗衡
3.唐内轻外重的局面
4.杨国忠执政政局更加越来越黑暗
5.安禄山威望越来越凌驾于朝廷诸大臣之上
叛变准备:
1.修筑雄武城、大贮兵器
2.收养同罗、奚、契丹等族壮士,组成敢死队
3.畜养单于、护真良马数万匹,囤积粮草
4.通过商胡兴贩,购置军需物资
5.收罗文武人才培养党羽和爪牙
6.树私恩搞个人崇拜
总结:
一个人的野心是随着权势的扩大和地位的提高而逐渐膨胀的。安禄山既有边功,又善逢迎,一步步升至边境地区大军区的军事长官,而且身兼三镇节度使,拥有大约二十万重兵,于是开始觊觎皇帝的宝座。安禄山肯定不像王忠嗣那样的将军有忠君爱国之心,他打仗立功步步攀升的思想基础是权和利的诱导。可以说玄宗的宠信刺激了安禄山的跋扈,重兵在握助长了安禄山的野心,对朝廷政治腐败的了解坚定了安禄山叛变的决心。因此,安禄山渐萌叛乱之心,史载:“由是禄山有乱天下意。”
经过十多年的谋划和准备,安禄山叛乱的条件日益成熟,又由于与杨国忠的矛盾促使他决定提前动手,终于在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举兵向阙,发动了震惊内外的军事反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