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在阅读中都会出现一种困惑,为什么读过的书在放下后,脑子里空空如也,既没有传说中的知识体系,也没有精彩闪回,甚至连目录梗概都有些回忆困难。难道我们的书都白读了吗?那么,今天我们就通过一本书来学习下,如何将阅读“印在脑子里”。
书籍信息:《聪明人用方格本:最有效的大脑思维整理术》,湖南文艺出版社2015年6月出版。作者,高桥政史,创新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曾任职于麦肯锡咨询公司,还担任过某香港营销公司COO以及某战略咨询公司经营咨询顾问。对2万余人进行过“笔记技巧指导”的培训,引进他的笔记记录法的公司已超过200家,其中不乏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字。
所谓的“印在脑子里”,就是将书中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化为己用。也许会有小伙伴说,你说的那么神奇,就是记笔记呀。从上小学开始,少说也有十几年的“笔记经验”了,怎么没发现还有这样的神奇作用呢?哈哈,如果你这么想,那么通过这篇文章,绝对会让你重新认识“记笔记”这件事情的!
1见证奇迹的5个步骤
(1)笔记的重要作用
假设我们回到学生时代,由于某种原因需要借本课堂笔记进行补课。这时候有两个选择:一本是文字工整,标题明显,格式整齐,重点突出,最好还有老师上课口述的测试内容等信息的笔记。而另一个呢,文字模糊,没有标题,格式参差不齐,前后逻辑混乱,而且内容基本都是课本的摘抄。我想,闭着眼你也会知道选择前者吧。但是原因呢?颜值高?价值大?内容丰富?是的,这些都是我们选择的标准,那么一本好的笔记对我们的个人成长会有怎样的作用呢?
作者认为人之所以分为“聪明”与“不聪明”,不是依据其记忆力,而是“信息整理能力”。一个人的大脑容量是有限的,如果单纯凭借大脑来存放信息,往往是不可靠而且不全面的(这里暂时不考虑个别“记忆天才”)。如果将大脑比喻成计算机的“内存”,只是用来存放系统的临时信息,那么我们的笔记就成为了存储知识系统而外挂的“硬盘”。这样,今天文章要解决的就是:如何合理的将硬盘分区、规划使用,从而达到最好的性能效果。
(2)准备工作
首先,我们需要一个A4大小的方格本。哈哈,相信你们从小学以后,就没有再用过方格本了吧~但请相信,这次的准备绝对不是一场怀旧之旅。之所以选用方格本,是因为它方便绘制图表或设计图形,从而提升笔记的视觉效果。
再有,如果你喜欢用很多种颜色记笔记的话,从现在起,最多留下3种。因为一般的笔记内容,用三种颜色足以区分其内容特点。我们不是在绘画,同样笔记的颜值也不需要花花绿绿的描绘来提升。
(3)方格本笔记的分类
笔记作为我们大脑的“外挂硬盘”,需要具备“记”、“思”、“传”三项基本功能。而且针对不同的人生阶段,我们对其作用的侧重点也是不同的。
@ 记忆性笔记本。为了将知识记在脑子里而写的笔记,学生一族的最爱。
@ 思考性笔记本。为了看出事物本质,理解重点、得出结论而写的笔记,职场人士的必备。
@ 传达性笔记本。从丰富的信息中筛选出对方需要的改善策略及解决方法,为了说服而写的笔记,商务精英的不二法宝。
(4)方格本笔记的3大原则
法则一:横向使用,留出空余,行首对齐,用图、画、表等呈现“视觉效果”。
法则二:顶部留3-5厘米区域写标题。
法则三:按照事实->解释->行动的黄金三分法记笔记。
实例请见下图:
有人也许会说,这不就是分区记笔记么?且慢轻易下结论,我们下面来逐一看下每个区域的作用和使用方法吧。
首先,作者认为从13岁开始,也就是在初中阶段,我们就应该使用这套笔记理论来训练思维整理能力,为自己的大脑开外挂了。
标题区域:从下笔开始,就将内容牢牢的锁定在标题范围内,从而培养我们信息为先的习惯。并且在最终完成笔记的时候,需要将本页的“三点总结”或者“行动结论”写入这个区域,做到重点突出,一目了然。
事实区域:将阅读内容经过整理和规划记录下来,一般为课程板书或者事实依据等信息。
中部区域:使用逻辑连接词和“三种箭头”(展开、总结、强调)来构建信息体系。
总结区域:通过锻炼我们的提问和概括能力,实现看透事物本质,将重点内容记在头脑中,简单明了地讲给别人听的能力。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所有的笔记都是要以“行动”作为出口,用“看的见的词语”来表达具体的行动,落地为真实的、有画面感的、可操作的行为指南上。
一切没有行动的学习都是耍流氓!
(5)三类笔记的TIPS
=>记忆性笔记本
空白的一秒:看到信息-》印在大脑中-》重现在笔记上,而不是一边看一边抄。日积月累将产生永久记忆,将知识“印在脑子里”。
两页一主题:针对需要记忆学习超大知识量而专门要求的方法。
=>思考性笔记本
避免成为“代谢不良笔记本”,即不区分有用与否,什么都写,不进行整理总结的“阻碍能力发挥的”笔记本。要勇于舍弃无用信息,善于找到庞大信息中的有效论点。
这里就要用到从小学就开始训练的总结中心思想,找论点论据的能力了。一般来说,在文章的段首、段尾作者都会用一句或者几句陈述句将自己的观点表述出来,而我们的笔记就是要将它们记录下来,归纳整理成为大脑可以消化理解的内容,而进一步成为我们的日常行为指南。
=>传达性笔记本
“五个为什么”训练:帮助我们透过事实挖掘问题的本质。
=>到这里,我们就完成了一次笔记本的完美进化。由单纯的记录功能,升级为大脑的外挂。如果能够将这套方法坚持下去,你会发现,方格本会像水波一样,一圈一圈的深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仅改变了自身的思维模式,并且会带动周围事物提升。如果有一天你惊奇地发现身边的事物已不再原地踏步,那么就来感谢自己与方格本的长期合作和坚持吧!
2我的笔记心路历程
阅读到这里,小伙伴们是不是有要冲出去买个方格本的冲动呢?且慢,这里我想分享下自己在运用这套方法的一些心得,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至少在坚持不下去的时候,会想到,原来大家都是这样过来的呀!
(1)扩展区域不会写
刚读完这本书,就像大家一样,我立刻找来了方格本开始实践。但是,记了几页笔记以后发现,事实区域满满当当,而解释和做法区域空空如也,而且在第二轮、第三轮的复习中,仍然是无从下手。勉强落下几个字,也是星星点点,毫无体系而言,更不用说“逻辑连接词”,“三种箭头”这些作者所谓的必备要素了。
(2)回到原点
于是我收起了方格本,回到原有的横条纹本,做日常笔记。但是,书中的原则方法留在了头脑中。于是我尝试将书中的原则应用到现有笔记中,哪怕每次只实现一个要素的训练。比如说,第一天我在横条纹本里留出写标题和最终总结的区域。第二天,我采用隔页记录的方式,留出第二次、第三次复习记录的空间。并且在不断阅读和思考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将注意力转移到如何总结归纳整理信息点,构建知识体系的方向上去。期间,我多次查阅《方格本》,阅读整理书中的重点要点,加深理解,提升行动力。同时这也是笔记提升的一个过程,学习无处不在呀!于是,慢慢的,就渐渐明白了原来空白的区域要写什么,怎么写了。并且在不断的实践中发现了横条纹本的局限性,这时对方格本的渴望就呼之欲出了。
(3)再次拿出方格本
这次摆在我面前的方格本不再陌生,里面每页的空白都将成为自我提升过程中的一级台阶。选好书目,让我们来一次畅快淋漓的思维升级之旅吧!
3两点说明
(1)关于电子笔记
相信大家都有过使用电子笔记的经历,或者现在就正在使用。那么,我们来想一下,依靠“复制”&“粘贴”,“一键保存”记录下来的内容,我们会记住多少呢?恐怕有效数字不会超过30%,更不用说融会贯通“印入脑海”了。个人认为,需要整体规划,统计整理的事项使用电子文档确实方便,而且可以随身携带(只要手机电池给力),方便记录瞬间即逝的灵感火花。而对于阅读学习来说,就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了。所谓不笔墨不学习,就是这个道理。
(2)日本人的严谨
《方格本》的作者是日本著名的笔记大师,之前我也拜读过几部日本作者的著作,感受到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严谨,细致,甚至到变态的程度。书中将笔记的书写舒适度作为成功笔记的重要先决条件,并且详细分析推荐了方格本,三色笔的品牌型号。在陈述黄金三分法的时候,作者选择了多个不同角度进行解释阐述,以至于在第一遍的阅读中,神经大条的我无法理解作者为什么要一遍一遍的重复同样的事情。在深入阅读3-4遍,最终学会如何使用方格本的时候,回头才发现,作者的用意原来不止于传授做法,而是日本民族深入骨髓的“道”文化。那么我们能否以日本“道”文化为榜样,将知识“印入大脑”,形成系统化的文化根基,从而建立科学王国的高楼大厦呢。
小伙伴们,看过瘾没?是不是想得到更详细的指导呢?可以联系我,有电子版分享哟~
记得点赞+留言 ^_^ 你们的鼓励是我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