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是什么?
拖延分为被动拖延和主动拖延。
被动拖延是指由于客观原因将事情延后处理,或者放弃处理。
主动拖延是刻意的,是为了在决定之前再考虑一番,或者事情没有那么重要,更关注其他事情。
辨别真正的拖延,看它是不是让你后悔烦恼,从而影响你的生活。
“拖延怪圈”:
1、最开始觉得事情会有条不紊地按计划进行,不用太着急。时间一点点过去,你开始焦虑,但离最后期限还远,时间还算充沛,所以情绪上还是乐观的。
2、时间又过去了,还是没有开始着手做,一种不想的预感降临。回顾自己浪费掉的时间后悔不已,除了任务,你会突然什么事情都想做:整理下书桌,收拾文件,清理房间,忙的不亦乐乎。然而未了之事总是阴魂不散,平时能让你开心的事情都不再那么开心。
3、随着时间的流逝,事情仍无进展,你开始感到惭愧。你不想别人知道你的窘境,故意避开与事情有关的接触,以免被人发现。所以你让自己忙起来或者看起来很忙,渲染出正在做事情的假象。再到后来,越来越担心还能不能按时完成任务,做什么都已经无济于事。你开始自责,心情落到了谷底。
4、最后关头,巨大的压力让你坐立难安,你可能觉得剩下这点时间根本完成不了,即使通宵达旦勉强做完,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偶尔做个甩手掌柜也是可以原谅的。或者投入以后觉得并没有想象的那么艰难,“早知今日,何必当初,早点做就好了”你想。
5、无论选择放弃还是坚持,最后你都在筋疲力尽和如释重负中近乎瘫痪。你再也不想多经历一次这样的折磨,你发誓下一次一定早点开始,严格按照计划行事。
悲剧的是,大部分人还是会重蹈覆辙。在拖延的路上,你并不孤独。
克服拖延第一步:认识不可取的思维方式——“拖延者信条”
1、我必须要做到完美。
2、我做事就应该轻而易举,毫不费力。
3、什么都不做比冒失败的风险更安全。
4、没什么事我做不到的。
5、事情如果做不好,那就不值得去做。
6、我必须避开挑战。
7、我成功,就会有人受伤。
8、这一次做得很好,那我每一次都应该要做得很好。
9、按别人的规矩做事意味着屈服和失去掌控。
10、我不能失去任何人、任何事物。
11、如果我展现真实的自己,别人就不再喜欢我。
12、凡事都有正确答案,我会一直等待直到发现它。
可塑性悖论——
我们的大脑具有“神经可塑性”,它不断变化,不断修正,在打破旧的神经联系同时建立新的神经联系。不管是好事还是坏事,你做的越多,你的大脑对此的反应越多,它就会发展的越快。
研究表明,当大脑左半球的左额叶被激活时,我们就会感到放松,以开放的心态面对世界,相反,大脑的右半球管理者我们的负面情绪。友善的对待自己会刺激相应部位,实现左逆转。但你着手一件难事,你会感到焦虑、恐惧,这是拖延的开始,但当你用积极友善的态度对待自己,鼓励而不批评,同情而不攻击,你的左额叶就会逐渐激活,新的自我关系逐渐形成,拖延的可能性就会减少。
反击拖延信条:
1、没有十全十美的事;
2、努力尝试是好事,跟愚蠢或软弱没关系;
3、失败是生活的一部分,再正常不过;
4、不敢去经历才是真正的失败;
5、每个人都有局限;
6、只要值得,犯错又如何;
7、挑战有助于成长;
8、我有成功的权力,我能接受别人对我的看法;
9、这一次没做好,下一次还有机会;
10、遵守规矩办事,并不说明我弱势;
11、真正在乎我的人会跟我坦诚相待,接受真实的我;
12、答案不是唯一的,我要找感觉对的答案。
这些观念有些早已存在在你心里,有些则让你吃惊。如果你容许他们进入你的思想生根发芽,你将拥有崭新的生活态度,你会更自信,更愿意尝试和冒险,而不是遇到问题就寻求拖延庇护。
当你开始着手克服拖延的时候,首先你需要意识到:学会一种新的行为模式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
最开始:无意识无行动——你会忽视或否定;
然后是:有意识无行动——这时你能意识到改变的必要;
之后是:有意识有行动——不断地付出努力和重复;
最后是:无意识有行动——新的行为方式成为习惯。
当然,这个过程需要长时间的全心投入和刻意学习。
克服拖延的技巧:
1、一次尝试一个技巧,一下子应用过多会让你应接不暇。
2、慢慢来。
3、观察内心的抵抗。
4、使用笔记或日记。
5、自由书写。(在一个限定时间内,将你的所思所想以一种不停顿、不判断和不做修饰的方式书写下来)
克服拖延需要:
设立可操作性的目标。
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目标应该是:
可观察的;
具体、特殊;
可以分解为几个小步骤;
第一步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