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纳力》有段话“修习划界限的好处就在于,我们知道:我的情绪属于我,和别人没有关系;我的心理活动属于我,和别人没有关系;我的想法属于我,和别人没有关系。在下定决心划界限之后,有一段时间都需要靠默念这些口诀度日。”这个和《被讨厌的勇气》课题分离相似。当我为某件事,某个人的情绪产生不满,愤怒,抵抗的情绪时,我在心里默念这段话。确实能阻断习惯模式下的负面思维。
比如,儿子晚上十点了还没有睡觉,我心里就不平静了,头脑里各种声音就开始作妖了,评判的声音也开始蠢蠢欲动了。我觉察到了,就在心里念如上的句子。还管用了,至少,没说评判的句子,没有上升到对儿子尊严的伤害吧,仅仅说了,该睡觉了,别玩手机了,这样的话。
我想,我的情绪、感受、想法、心理活动跟别人没有关系,那别人的情绪也跟我没有关系吧?这就是划界限呢,允许别人的情绪表达,就会少了内耗,腾出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
比如,同事甲,前天可能因为我据理力争,给她的情绪带来了影响,隔了一天,对我产生了芥蒂。当时,我就对自己做了疏理,反省了自己,就没有放在心里了。同事甲却耿耿于怀,其实对她自己也是伤害。
想到允许情绪表达,要说下今天早上的例子;儿子六点半起床。我问他“怎么起来这么早呀?”儿子说“我不想睡懒觉了,如果睡我能睡到十点钟”果然如书上所说“生命如波”大人怎么说,怎么强制,不如他自己的想法使然。
他提了两个哑铃出门,一路上跟我说,好重、好磨手。我说,要不要我帮你拿?他说,不用!
在公园的时候,那种健身器材锻炼手劲的,他也说把手很粗糙磨手,还给我看手都磨红了。我看了看说“嗯,真的磨红了”
回来的路上,儿子提着两个哑铃,走走停停的,我说,我帮你提吧?然后提起来,(其实还好)“哇,好重呀!”我说。儿子接过来说“我就是让你感受下重不重?”我答“真的好重呀!”心里面为自己的小演技得意。儿子一路提着他的两个哑铃走在我的前面,看着他瘦高的背影,感受这个孩子小小的担当。
到了家门口,儿子把哑铃放在地上。我说,这么重的哑铃,你都坚持提回来了。
回来后,孩子爸煮好了早餐,儿子大快朵颐,不一会就吃完了一大碗面条,他说,早上运动下,就有胃口吃饭。
我发现哈,这全程,我允许了儿子的情绪,他才能自然去体会,从中领悟到他的感悟。而不是大人强行告诉他,不能这么做?不能那样做?对他的情绪加以否定和打击。
我们成年人需要用觉知来点醒自己,改变过去的习惯模式和思维,常常举步不前甚至还会倒退,我们要允许自己慢慢来,才会同样允许孩子按照他的节奏去体验他的生命波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