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原名师赵江华班级管理心得

聆听中原名师赵江华老师的班级管理讲座,仿佛打开了班级自主管理的“新思路大门”。赵老师从“事事有人做”到“人人有人管”的理念延伸,并非简单的分工叠加,而是将“管理”与“育人”深度融合的智慧体现,每一个策略设计都紧扣学生成长需求,既解决了班级管理的痛点,又兼顾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让我对班级管理的“高效与温度”有了全新认知。

一、核心管理原则:从“事事有人做”到“人人有人管”

赵江华老师以“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为基础,延伸出“人人有人管”的班级管理核心原则,通过分层分工、责任到人,实现班级自主管理高效运转,具体以“四人小组”自主管理模式为例:

- 小组内部分工:4人一组,设学科组长与总组长。1人兼任2个学科的组长(需为对应学科的擅长者,发挥优势赋能小组);剩余1人除担任1个学科组长外,兼任总组长(需为小组内综合能力最强者),统筹小组学习、纪律等整体事务,确保分工不重叠、责任不悬空。

- 学科管理延伸:各学科设学科班长,作为老师与课代表间的“桥梁”;每学科配备6名课代表,其中明确2名需为学科能力、成绩顶尖者,负责核心协调与示范,让学科管理既有“广度”又有“精度”。

二、创新执行机制:让管理与学习深度融合

赵老师的管理策略最打动我的,是“不浪费每一个育人机会”的巧思,尤其体现在执行机制的创新上:

1.课代表的“双重职责”:课代表除常规负责作业布置、收交及配合老师教学外,核心创新在于“知识点抽查清”——利用中午辅导、晚辅导时间,牵头对班级同学课堂知识点掌握情况进行抽查,让“课后巩固”有了具体抓手;更精妙的是,将作业批改工作交由后进生完成,课代表负责最终检查与督促。这一设计跳出了“仅靠老师批改”的局限,既让后进生在逐题批改中二次梳理知识、查漏补缺,更通过“被信任、被托付”的责任,悄悄帮他们重建了学习自信心,真正实现“管理即学习,责任即成长”。

2.管理模式的全面复制:该“分工负责+以练代学”的机制,并非局限于学习管理,而是延伸至班级纪律、卫生等日常事务——比如让学生自主划分卫生责任区、设立纪律监督员,沿用“专人负责、层级监督”的逻辑,实现班级管理的“一体化高效”。赵老师曾通过此模式同时担任两个班的班主任,成效显著,被同事笑称“可带好所有班级”,这正是对其管理策略科学性的最好印证。

三、保障机制:沟通协调与奖惩透明

高效的管理离不开坚实的保障,赵老师的策略在“沟通”与“规则”上的设计,尽显严谨与真诚:

1.沟通原则:从班主任到学科班长、课代表、小组长,所有管理角色均坚持“变利己为利他”原则——不纠结于“自己少做事”,而是主动为同伴补位、为集体协调,这种以“集体利益为先”的沟通逻辑,让班级管理少了推诿,多了协作。

2.奖惩制度:结合初中生“渴望被认可、重视公平”的心理特点,赵老师制定针对性奖惩制度,并特意在家长会、班会课上全程公开透明,既征求家长与学生的意见,也明确规则边界。正是这份“公开与尊重”,让制度赢得了家校双方的认可支持,落地时自然事半功倍。

四、管理理念延伸:从课内到课外的“全周期管理”

最让我佩服的是,赵老师并未将管理局限于课堂,而是延伸至课外“管理盲区”,尤其破解了假期管理的难题(如十一假期学生自主管理松散问题):

- 组建家长沙龙:以沙龙形式调动学生与家长的自主管理积极性,通过小组互动让家长与孩子共同制定假期计划;建立专属微信群,由家长轮流负责日常安排与监督,让家长从“被动配合”变为“主动参与”。

- 分层沟通与监测:家长遇棘手问题可直接与赵老师沟通协调,赵老师则利用闲散时间对各家庭小组的管理情况进行动态监测,既不干扰家长主导,又能及时补位指导,实现“课内管得好,课外不脱节”。

结语

赵江华老师的班级管理策略,远不止“方法合集”,更是“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落地实践——让擅长者发挥优势,让待进者获得机会,让家长成为伙伴,让管理本身成为育人的过程。这不仅解决了班级管理的“效率”问题,更兼顾了教育的“温度”,为我们一线教育者提供了可学、可复制的宝贵经验,也让我深刻意识到:好的班级管理,从来不是班主任的“单打独斗”,而是让每一个人都成为“班级的主人”,在责任与协作中共同成长。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