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穿越历史风尘的箴言曾如星火般照亮了中国革命前行的崎岖路径。然而,当下某些“坐着小车转一转,隔着玻璃看一看”的“假调研”,非但无法触及问题的核心,反而在干群之间悄然筑起一道无形高墙。此种“假”之症结,其害之深远,值得我们深省。
“假调研”之“假”,首先在于作风漂浮,心浮气躁。那些“作秀式”、“盆景式”、“蜻蜓点水式”的调研,其本质是回避了最复杂的症结,躲开了最真实的民意。某些干部不愿、不敢、不会与群众真正“坐到一条板凳上”,心中盘算着怕“惹事上身”、“脱不开身”、“麻烦缠身”——这种对“麻烦”的逃避,恰恰是最大的危险。在苏区时期,毛泽东同志深入寻乌调查,在《反对本本主义》中痛斥“纯主观地‘瞎说一顿’”的危害,他正是通过亲历亲为的实践,才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中为革命找到正确的方向。此等精神,当为今日镜鉴。
“假调研”之害,远不止于劳民伤财。其更深远的危害在于它割裂了干群血肉联系,侵蚀着执政根基。当调研沦为“表演”,干部们便如置身“云端”,在层层过滤的汇报中听不到真切民声,在精心布置的“盆景”中看不见真实民情。决策若建筑在如此失真基础上,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终将贻误发展良机,更会令群众寒心失望。长此以往,党与群众的“鱼水深情”将面临干涸之危。正如古语所警:“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若真意倾听的渠道被阻断,何谈“察实情、出实招”?
欲破“假调研”之困,需以制度为堤防,以民心为航标。一方面,要扎紧制度的篱笆,让调研真正“沉”下去。不妨探索建立“调研实效评估”机制,将群众满意度作为核心指标,使那些“走过场”者无处遁形。另一方面,需涵养“枝叶关情”的赤诚情怀。干部当主动拆掉心墙,卸下“怕”字包袱,真正视群众为亲人,把群众的“烦心事”当作自己的“心上事”。唯有如此,方能如古语所期“涉深水者得蛟龙”,从群众这片沃土中发掘出最鲜活的智慧与力量。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的崇高境界,岂是“隔着玻璃”的浮光掠影所能企及?当每一次调研都成为与群众同坐板凳、倾听心声的真诚对话,当每一次深入基层都化为对“实情、实招、实事、实效”的执着追求,我们才能跨越假调研筑起的无形高墙,让治国理政的根基深植于人民沃土之中。唯有如此,方能在时代大考中交出不负使命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