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八项规定将改进调查研究置于首位,深刻揭示了调查研究在治国理政、服务群众中的关键作用,然而现实中“坐着小车转一转,隔着玻璃看一看”的假调研、浅调研现象屡见不鲜,如同附着在工作机体上的沉疴,不仅无法解决实际问题,还严重侵蚀着政府公信力与干群关系。
假调研带来的危害是多维度且深远的,从工作实效层面来看,它就像在迷雾中航行,失去了方向,党员干部走马观花、浮于表面,不深入了解民情民意,难以准确把握基层的真实情况和群众的迫切需求,制定的政策必然缺乏针对性和可行性,沦为空中楼阁,无法有效指导实践、推动工作,造成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在民生领域,若因假调研导致政策与实际脱节,那些真正需要帮扶的群众得不到帮助,民生工程无法落地生根,社会矛盾也会随之加剧,从干群关系角度分析,不愿与群众打交道、不会做群众工作的假调研,会在干部与群众之间筑起无形的高墙,群众满心期待干部来解决问题,却只看到干部“摆架子”“走过场”,这无疑会寒了群众的心。让群众对干部失去信任,使党和政府的形象在群众心中大打折扣,削弱群众对政策的支持度和配合度。
要破除假调研的沉疴,让调查研究真正发挥作用,必须多管齐下,首先要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通过开展主题教育、专题培训等活动,引导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群众观,深刻认识到调查研究的重要意义,主动深入基层、贴近群众,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其次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将调研成果与实际工作成效挂钩,注重考察干部通过调研解决了多少实际问题、推动了多少工作进展,以结果为导向,激励干部开展高质量的调研。同时强化监督问责,充分发挥纪检监察部门、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对假调研行为一经发现严肃追责问责,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和制度约束。
只有坚决摒弃假调研、浅调研,让真研究扎根基层沃土,党员干部才能听到群众的“心里话”,看到基层的“真问题”,从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政策举措,推动各项工作取得实效,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