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古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短短十个字却阐释了环境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影响。家庭是儿童最初的生存环境,也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儿童渐渐长大,步入社会,社会则成为了他们人生的第二课堂;同样在社会上生存的人也在无形中影响着人格未成形的孩子。前一段时间看了一部电影《何以为家》,站在不同的立场,从不同的角度,来评这部电影都有不同的观点。赞恩的故事只能发生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和特定的家庭,这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故事,但最终也有了一个不算太哀的结尾。每个故事中都透露着某些社会现实,而我们能做的就是从故事中得到启发,防患于未然。
一、社会环境对儿童的影响
故事发生在战乱的黎巴嫩,空袭、枪战、屠杀 无处不在,电影的开头赞恩和伙伴们在使用木头做成的机关枪、木头棍在互相厮杀,这是儿童对战乱时期社会形态的模仿。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特点,这些特点是在社会环境塑造出来的,是社会形态对这代人价值观的重要影响的体现,所以才有了我们所说的60后、70后、80后、90后和现在的00后、10后,每个年代都有社会赋予的使命,也就造就了每个时代鲜明的个性特点。所以我们无需刻意去用某个时代的思想,去评判另一个时代的行为。
二、家庭对儿童的影响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写道“儿童的一般发展、记忆,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家庭里的智力兴趣如何,成年人读些什么,想些什么,以及他们给儿童的思想留下了哪些影响。”什么样的家庭就教育出什么样的儿童,赞恩出生在一个多子的贫民家庭,从小就学会了各种正当或者不正当的谋生本领,在卡希尔失踪后赞恩带领小约纳斯四处谋生,开始向杂货店老板阿萨德求助,后来学着父母的样子,制作饮料贩卖赚钱,有一次为了防止约纳斯四处乱跑 他学着父母对待弟弟的样子 用绳子将约纳斯的一只脚拴在柱子上,他的一举一动都有着他生活了12年的“那个家”里面人的影子,虽然他在竭力反抗者那个家庭,但是无形中他还是在继承着某些来自于原生家庭的特有的“传统”。
三、社会他人对儿童的影响
电影中小男孩儿赞恩,虽有母亲,但面对不尽任何责任还压榨他弱小的身体的父母,有与无又有何差异呢?古语有云“孺子弱也,而失母则强”,为了反抗父母他一个人离家出走,到社会上谋生,为了在社会上生存下来,他跑遍大街小巷、不辞辛苦地给自己找工作,后来好心的拉希尔收留了赞恩。
电影中对赞恩影响最大的社会他人应该是拉希尔,她坚毅、善良、勇敢。古语有云:““妇人弱也,而为母则强”,电影中拉希尔的角色讲这句话阐释的淋淋尽致,本来自己有一本很稳定的工作,与男友分手生了孩子之后工作丢了,居住资格也失去了,她一个人带着儿子,四处躲避、想尽办法谋生 无论多么艰难都不将儿子抛弃。
虽然出走的原因不同,但赞恩和拉希尔的经历在某个方面出奇的相似,我想编剧之所以让这两个人物相遇应该也是有特别的原因吧。赞恩被拉希尔收留后,对待看管约纳斯的工作他一丝不苟,尽职尽责。在拉希尔那个破旧的小家里,赞恩第一次感受到母爱的关怀和家庭的温暖。后来拉希尔失踪后,赞恩想尽办法带着她的儿子去寻找他,绞尽脑汁为约纳斯寻找食物,无论多么艰难都恪守着这份责任,对约纳斯不抛弃不放弃。
四、爱护并尊重儿童
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赞恩虽然出生在贫民窟,从小受父母的虐待,但他也有自己的思想勇于反抗父母。他与父母的对抗又何尝不是父母作为社会被践踏的底层对于社会的对抗呢,明知道完全不能抗衡,却也奋力拼搏着。儿童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要用爱去抚育他们成长,而不能一味的压制,要让他们通过适当的方式,按照自己的人生发展方向发展个性。
每个儿童对家都有着原始的需求。即便出生在吃不饱、穿不暖、还经常被殴打的家庭里,当父母把十一岁的萨哈被“嫁”到阿萨德家的时候,她也在声嘶力竭地反抗,因为他需要的不是食物、不是衣服,而是儿童对父母这个保护伞的依赖和对父母爱的渴求。所以作为父母不要用物质条件去衡量对子女的爱的多少,其实儿童对父母的爱没有掺杂任何物质性的东西。
每个儿童对爱都有最真挚的渴望。赞恩在游乐场,将上面女人的形象的雕塑衣服拔下,露出双乳;当看到拉希尔给约纳斯喂奶的时候,那是他多久没有看到的母性光芒啊。为人父母就要走进孩子的内心,真正地关心爱护孩子,不能因为工作或是其他原因忽视孩子的需求。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有思想的独立个体 。我们要像尊重成年人一样尊重每一个儿童。考虑他们的感受,理解他们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