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陪好朋友芳芳和她孩子一起逛商场,结果她孩子看到喜欢的玩具,就站在那里不动了,
问他想干嘛,他说:“妈妈,我走不动了,要不你买那个变形金刚给我嘛!有变形金刚才有动力走。”
朋友说,“你家里不是还有这玩具吗宝贝?”“不,我就还想要这个嘛。”接着呜呜呜地耍小脾气来,
就是要站在那盯着玩具看,说不走就不走,还边哭边说要买那玩具……商场里的人都看过来,
朋友哭笑着说:这孩子那个倔劲儿,也不知道遗传的哪个,我也没辙啦!最后还是出手买了那个玩具。
你是不是也经常碰到类似的这种情形?明知道不能将就孩子,可最后还是不得不妥协。
哎!大道理都懂,可就是搞不定孩子呀。那怎么办呢?《正面管教》这本书就有你想知道的答案。
作者(美国)尼尔森在书中讲述的方法让成千上万的孩子、父母和老师们终身受益,被称为是管教孩子的“黄金准则”。此书籍被翻译成16种语言,在美国销量超过400万册,在美国之外的国家销量超过200万。
书中提到,我们在管教孩子的时候,要摒弃两种传统的管教方式:“严厉型”管教和“娇纵型”管教。
严厉型管教:这些是你必须遵守的规则;这是你违反规则会得到的惩罚。”不让孩子参与决策过程,这种管教只能暂时地控制孩子的错误行为。
娇纵型管教:行为没有限制,有自由但没有规矩,孩子可以无限制的选择“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这会让孩子觉得所有对她好的人这样做都是理所当然的,他们也会因此缺乏独立的生活能力和责任感。
那么,我们才如何能做到摒弃这些传统的教育观念呢?
.一、以互相尊重与合作为基础采取“和善”与“坚定”并存的态度管教孩子。
即对孩子有足够且严格的要求,但是同时又能够给予孩子爱和尊重,能和孩子平等交流沟通。
我们可以少对孩子说“你不要玩手机,”多对。孩子说“宝贝,你看现在是不是把手机放下的时间呀?妈妈好像忘记了。”
以另一种善的方式点醒孩子,他接下来就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
二. 不要试图“赢了孩子”,而是要学会“赢得孩子”,也就是赢得与孩子的合作。
1、表达出对孩子的理解。
比如:我知道别的小朋友欺负你了心里很难过,下次你可以大声地和他说,不可以这样做,你会生气的。既是一种自我保护,也是减少避免的冲突。
2、表达出对孩子的同情。
同情并不表示我们认同或者宽恕孩子的行为而只是意味着你理解孩子的感 受。
比如:这次考不好没关系,咱们下一次努力加油,妈妈在你这个年龄段,都没你考的这分数高呢!
3、告诉孩子你的感受。
如果你真诚而友善地进行了前面两个步骤,孩子此时就会愿意听你说了。
比如:爸爸不是不陪你开家长会,他一边带着领导给的压力工作,回家整理情绪轻松地面对我们,其实,他内心也有累、压抑的时候,你能原谅他这次没来参加家长会吗?
三. 让孩子关注于解决问题。
问孩子对于避免将来再出现这类问题有什么想法。如果孩子没有想法,你可以提出一些建议,直到你们达成共识。
比如:引导孩子,你让他想想下有什么办法,避免出门时爱忘记带钥匙,以免开不了门。
孩子可能会提出“在自己的包里多备把备用钥匙或把钥匙挂在门上显眼的地方”类似的建议。
没有搞不定的小孩,只有自己愿不愿去了解并观察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
每一次孩子的愤怒和反抗,不过是他们在创造性冲动与他们所爱的成年人不理解他的需要之间,所产生的一种重要的冲突。
1.寻求过度关注——错误观念:孩子呢,有时会故意犯错,引起你的关注,这样“我”才觉得有归属感。
2.寻求权力——错误观念:孩子认为,“我”不想做的事,只有“我”说了算,任何人都不可以向“我”发号施令,这样“我”才有归属感。
3.报复——错误观念:当孩子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他会故意做些举动,让你同样收到他的伤害。比如:他会动手打你,或者把你刚洗的衣服故意扔在地上,告诉你他也不是好惹的。
4.自暴自弃——错误观念:既然爸爸妈妈都忽视、不关心、不疼爱我,我觉得这个家也没有什么爱和意义了。
孩子每一个微小的行为,背后都有他独特的含义。
我想:朋友那孩子应该属于《正面管教》中“寻求权力”吧!面对如此哭闹的孩子,朋友也不得不妥协。
如今“正面管教”几乎成了中国大陆家庭、亲子教育的代名词。它是一种既不惩罚也不骄纵的管教孩子的方法,主张用温柔而坚定的态度,培养出自律、有责任感、合作以及有自己解决问题能力的孩子。
有位专家说:“赏识孩子一定有限度,惩罚孩子一定有分寸,并且需要有明确的操作。
《正面管教》不仅符合当下父母对孩子的家庭管教、更符合老师在教育孩子之路的“独家秘决”策!
它还提出案例后仔细分析,并罗列出很多可行的解决方案,能最大程度地减轻教育孩子的负担。
好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好的童年用一生去治愈。愿,我们不仅大道理都懂,搞定小孩都有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