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有一个观点“心即理”,不过这到底是什么呢?
徐爱有一天让先生提出疑问:很多理只从心中去求是求不尽的,还有很多理在外界的一事一物上。而王阳明此时对他的弟子徐爱讲的非常坚定:“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一个人的内心就是天理,天下之理事事物物都能包含,理自然不可能出现在其他事物之上。就比如说当一个人心中不存在孝,那么,他无论如何在自己父亲身上都不能行孝,也不能在自己父亲身上让自己有孝。这个道理在与朋友之间的交往也一样,当你交朋友时,心存不正,不是真心的想交朋友,比如说要图朋友的钱,那么这样也是交不到朋友的,并且也不可能相互诚信。
随后,徐爱又提出了一个疑问:当一个人的心去人欲、求得天理后,是否要去学习在具体事务上的知识和理论呢?比如:有两个孩子的母亲,有一天生病了,他们两人都有相同的孝心,都想让自己的母亲早点好起来。但是两个孩子中只有一个会医术,而另一个什么都不懂,那么很显然,他们虽然拥有相同的孝心,但是最终行孝的结果却不同。所以可以看出来,一个人心中的念想是重要的,而向外推行这个过程也是很重要的,那么如果发生了这种事情,又该怎么办?
对此,王阳明提出了他的观点:就比如说自己内心中的孝是一个大树的树根,而外在的方法和行动都是这个大树上的枝和叶。而他们长出的先后顺序,一定是先从根开始,然后才能有枝和叶,而不是先有枝和叶才慢慢的有根。就像前面的那个孩子会医术就是枝和叶,而他们两个人共同拥有的孝心就是这棵树的根。当一个人心中没有人欲,心就是天理时。一个人内心中真正存的善就会自发而出,就像前面那个例子一样,那个不会医术的孩子,也会将自己心中和会意术的那个孩子一样的善迸发出来,即使他去学习医术,即使他去找个医生,即使他是一中端杯水呆在他母亲身边,也是他真正的善真正的心的体现。只要有了那颗心,有了那个树根,自己外在的行动,或者枝叶,就会尽自己的全力去生长。并不会因外物而去阻挡其停下来。
所以王阳明说的“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这个外在的理,外在的行其实都会从你的心出发。这就是“心即理”,当你通过魔镜和修炼,达到一个存天理去人欲的境界时,你内心中的天理或者善会自然的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