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的一个上午,我要去拜访一个朋友,出门前给儿子约定好,他自己做午饭,并要在家看完两节网课,午饭后按时休息。
下午2:00我返回家中,只见儿子把客厅窗帘拉的严严实实,正在用电视投屏聚精会神观看B站上的搞笑视频,而不是网课。他看见我回来,赶忙暂停、退出,动作慌张,企图掩饰。但我已经看到,一股火气不由得往上窜。
生气的原因是他时间观念和节奏感较差,该休息的时候不休息。正想批评他,转念一想,这个问题原来说过他的,为什么没有效果?他今年15岁,吵他,他肯定要给我顶嘴,还不如换个思路,就说到:
“你是不是数学课看久了、累了?”
“是的。”儿子答道。
“是不是想放个娱乐视频,调剂一下?”
“嗯。”儿子说。
“你真会照顾自己。那我们现在休息一小时,再起床开始下午的学习,好不好?”
“行。”他自知理亏,乖乖的关了电视上床休息去了。一场眼见的冲突,就这样化解了!下午的学习很顺利,他也很自觉。
曾经听说过一句话,“看透不说透,才是好朋友,”这句话不仅适合于朋友之间,也适合于我和我青春期的儿子之间。
罗胖在跨年演讲中说,“对员工而言,谁给他提供情绪价值,他就是谁的人。”此言不虚。延伸一点思考,对于孩子而言,何尝不是如此呀?有时候家长以爱的名义,打着为他好的名义,过严的要求,太急切的苛责,却忽视了照顾他的情绪,往往适得其反。
孩子在成长,新情况层出不穷,我也要学习、改变,不断调整教育引导的思路,先处理情绪,再处理问题,增强家庭教育的适应性、实效性,好让这棵树苗长成期待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