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因为内疚迟迟不开始写论文,于是写了一篇文叫《拿什么拯救你,我的拖延症》,然后今天看武志红老师的《巨婴国》,里面一篇文章是《最累是自闭而孤独》,第一次看到以这种角度解释的拖延症,给了我很大的震撼,于是摘抄在下面。
需要定两次闹钟,我也是这样,但是我一直以为这样是给自己一个心理上的缓冲,不至于一次闹钟响就要起而给自己带来紧迫感;
醒来先看看手机,这我是清楚的,因为我要先跟外界建立一下联系,而看手机是建立联系最快最直接的方式,比如看看天气,决定自己今天穿什么,看看新闻,冲刷下头脑中昨天的记忆;
做事情之前先看会书,我一直以为是纯粹的拖延症,因为迟迟不想开始必须要去做的事,所以看书一方面是静下来了,一方面是不至于因为没做正事而愧疚,看书总也算点正事,对吧~
看了这篇文章之后,再一次从内在分析自己的行为,真的发自内心的竟然开始佩服起自己来了,哈哈,原来大艺术家们也是有这样的行为习惯的。
以前也多多少少看过一些心理学方面的书,但是大多因为要么太高深,要么语言环境和生活环境跟国内不一样,所以没读懂的占多数,读懂了而引起不了共鸣的又占了一部分,总之都没能做心里激起如《巨婴国》一般的大浪!
适合自己的就是好书,慢慢读,慢慢体会!
所以,希望,以后再开始写论文的时候,我能够不再抗拒,加油!
共勉!下面是文章原话:
“所以说,宅在自己的世界里,这种自闭式的孤独,总伴随着头脑的妄动,并且头脑的妄动,是为了抗拒链接的渴望,这导致了累。
但话也说回来,我们每个人,都有程度不一的宅。作为没有开悟的普通人,我们势必都有一个自我。要从自我走出,而和外界建立链接,我们一样也需要一些过渡。
从宅在自我中,到与外界建立链接,我们须调整节奏,让自己慢慢进入世界,这时那些看似无聊的东西,可发挥过渡作用。如早上起床时,我要闹钟响两次,而不是第一次响就起来。
并且醒来后,要看看手机,这是在过渡,从自己的宅,进入外界的过渡。
譬如一个书法爱好者,在写字前,他会抽抽烟,和人聊聊天,喝喝茶,随便做点各种无聊的事,突然间,他有感觉了,再开始写字。抽烟、聊天、喝茶……这些无聊的事,也是过渡。
任何需要感觉才能做好的事,当事人可能都会发现,自己需要一段时间的过渡,有时这个过渡时间会很长。因为感觉,需要你和那个事情建立关系才会发生。
因为这一原因,作家、艺术家等,常有严重的拖延症。
不过这份过渡,也可以用更好的方式来做。譬如,静心会是很好的方式。我偶尔会这样做:在写文章前,先看大量资料,然后让自己安静下来,闭上眼睛,感受身体。这样静心一段时间后,再开始写文章,就会变得有效率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