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越执着于自己的思维,学生就很难接受所教的东西,教师一定要注意思维条理一定要清楚。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够按自己原先预定的很细的程序去原封不动的照搬,而应该根据学生的表现去决定该如何去教,学生已经不再是纯粹的接受知识,而是开始加工信息了,教师需要懂很多这方面的知识,然后在给学生教的时候就没有创造性的痛苦,学生也不用去紧张的接受教材。
作为普通教师的话,我们就可以尽量的去关注相关的知识点,根据经验或调查去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不需要在细节上花过多的心思。搞清楚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然后根据自己的经验去预设需要采用的教学方法,然后随时去关注学生,根据学情去教。这样就会好很多,而不应该是把自己的计划原封不动的去过一遍。
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掌握知识的过程往往脱离学生的精神生活,才导致知识识记的困难。苏先生在教育实践中的结论,同样在提醒着当下的我们,对于高中生,不用再去追溯他们中的一些人为什么会出现厌学、上课打不起精气神儿了。而是需要老师想千方百计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没有情感的高涨,就不可能有脑细胞的正常发育,学生在情绪十分高涨时,他们的思维特别清晰,识记也快。在我的课堂上尽量调动他们参与,比如在学婚姻家庭关系一节时,让孩子们来谈谈自己未来的家庭什么样,“假如我有孩子”,孩子们侃侃而谈,俨然就是一位家长,透过孩子们的话语,感受到自己将来是想要弥补自己父母的遗憾,或者说想弥补自己童年的缺憾。这样参与的过程中即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又促进其健康成长。
教师的注意力越少集中于自己的关于教材的思考上,学生的智力劳动的效果就越大。为了让学生能够注意听讲,我们努力是思想条理清晰,这对思维操作较慢的少年是很重要的。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善于在课堂上,依照思维的逻辑和规律性的提示采用最必需的方法。教师在讲述中不要把所有东西都给予证明,而应该给学生留出思维的空间,让学生从事实向概括的过度中感觉到脉搏和思想的跳动。
正在智慧需要沉思,思索、研究的时期,学生却不去思考,而教师的全部聪明才智都用来设法使自己的课讲得尽可能的明白易懂,使少年能更轻松的掌握,结果却适得其反。掌握知识就是要使少年对事物和事实现象和事件,在一定程度上理解成某种自己的东西。
对于所需要试剂的东西不进行研究和思索,那么就会记不住。而且容易成为一个健忘的人。
用毫无热情的漠不关心的态度去解释和理解世界,就不可能认识周围的世界。个人的劳动态度和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越来越多的反映在其他人的命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