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少年、青年时期在家乡农忙的场景

  四十多年前,我的家乡几乎还没有自动收割机,更没有现在的联合收割机,人们都是这样用镰刀割麦子的。

图片发自简书App

而我家因为父亲已经去世,姑姑已出嫁。家里只有母亲一人是壮劳力,奶奶也年龄大了身体渐差不能特别多干活,我便每天和母亲一起起早贪黑的忙地里的活,哥哥干的也不少,只是记忆中不是很多,弟弟还小不能干只是帮忙捡些麦穗。记忆中镰刀都没有别人的好,用起来不快,大多是以前姑姑出嫁前用过的。

图片发自简书App

    割完麦子,还得把它拉倒场里,这时候是用牲口的用牲口,没牲口就得用人力。

   我家条件差,别说牲口了就是板车也没有,刚开始就是用肩挑,后来好像是二姑父帮忙买了个二手板车,(往前拉还行,后退特别费力但价格很便宜)

图片发自简书App

别人条件好的用毛驴,而我家是人力,娘在中间,我和哥哥一边一个,娘仨拼命拉着石轱辘,头两遍特别累。我因为力气小常被娘数落不卖力,可我自知不全是耍懒,确实是没有多少力气又长时间劳作吃的又差,毕竟只有十一、二岁,和哥哥比起来差的很多很多。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后来慢慢用拖拉机,可我家很少用,因为地少而且钱也紧张,奶奶坚持自家多干点少花钱,把每一分钱用在我们兄弟仨人的学习上、或将来长大盖房讨娶媳妇。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压好了,就得起场,这是起场用的叉子和耙子

图片发自简书App

儿时的打麦场,大人的繁忙场,孩子的欢乐场。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如果说现在的孩子有充气蹦蹦床,那麦秸垛就是我们的蹦蹦床。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无所顾忌,肆无忌惮,藏老猫,不怕磕着碰着。

把没有麦粒的麦秸秆堆成麦秸垛,堆出一个既稳定又漂亮的麦秸垛也是需要技术含量的。

  我家没有男劳力,大多只有娘和我来堆垛子,因为没经验每次都堆的很难看,可是也还说的过去。

接下来就是扬场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趁有风的时候,用木掀把轧下来的麦粒迎风抛向空中,借用风力吹去麦糠等杂物。

麦子入囤之前还得晒干了,要不会生虫。

  扬场的活我感觉还行,每次都能顺利完成,只是会弄的满头满脸的灰尘,特别是身上又刺又痒,特别难受。

最后就是装袋运回家了

图片发自简书App

无人玩耍的麦秸垛,显得异常孤单。

图片发自简书App

麦秸垛,青麦芽,大石磙,这一雨后初晴的乡村景象

                最后致那些年一去不复返的时光。

    以上文章和图片部分摘自朋友圈。

             2017年5月28日   凌晨

                                    为尘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现在正是秋收季节,看到乡亲们下地掰玉米、摘豆子、薅花生,不由想起小时候的劳动场面。 但那时候最繁忙的应该是六月的麦...
    戚老师说阅读 1,424评论 1 18
  • 碌碡 我记事时,碌碡就默默地守在麦场边的一隅。它经历着风吹雨打,寒霜酷暑,任凭身边长满...
    A山里鹤阅读 1,701评论 19 14
  • 今年的麦收季节刚刚过去。 现在的麦收季节已经不能和记忆中的麦收季节相提并论了。 我得承认,我不是一个好的农民的孩子...
    南极雪北极冰阅读 1,037评论 5 5
  • 盘场篇 在平川见不到打麦场,似乎有近二十年了。这是随着打麦机遭受淘汰后,打麦场失去了最后的功能而不再有存在的价值的...
    邓文伟阅读 782评论 0 2
  • 文/蒙山樵夫 家乡的农谚,麦熟一晌。当一阵热风吹过,麦子就一片金黄。看那一望无际的滚滚麦浪...
    蒙山樵夫下山来阅读 1,121评论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