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之间,发现中国传统的节日,概与“吃”脱不了干系。
端午节,吃粽子;重阳节,吃松糕;夏至节,吃咸鸭蛋;冬至节,喝羊肉汤;除夕夜,包饺子,吃年夜饭;清明节,吃青团子;元宵节,吃汤圆;腊八节,喝腊八粥……
实话说,我是喜欢粽子的,尤其是传统的芦竹叶子包的纯糯米的粽子。
四川的传统粽子里面是不加任何别的调料的。单单是芦竹叶子在水里一煮,就有香醇的粽子的香味。糯米入水,浸泡一宿,然后用芦竹叶子紧紧地抱起来,用棕树的叶子扎起来,放水里煮熟。那黏糊糊,甜而不腻的香味,就出来了。
小时候,一到端午节,做粽子,吃粽子,都是我们小孩特别特别高兴的时候。我们欢天喜地地围在爸妈身边,看他们包粽子,然后满怀期待地在粽香飘逸的屋子里转悠。
每年的这个时候我们都要大吃特吃又响又饱肚子的粽子。
但是现在这样的粽子没有了,超市里有的是什么肉粽、红豆粽、还有很多很多品种的粽子,便宜的两三块一只,贵的礼品粽几百块一小盒。听说今年还有一万块一个的粽子。但是没有一样粽子的味道有纯糯米的粽子那么香醇!商业化把传统节日统统给糟蹋了。
现在除了赚钱,似乎不需要什么节日了,所有的节日都成了商人赚钱的噱头。 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丰富的民族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独特情趣和深广的群众基础。它们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寄托着整个民族的憧憬,是千百年来一代代岁月长途中欢乐的盛会。
然而现在都不讲历史,不讲渊源了。说这些都OUT了。什么节日都演变成了商人赚暴利的噱头和道具了。
“吃”是永恒的主题,而且,传统节日的“吃”,都是些饱肚子的食物。原来食品来源不充分,一年到头难得有机会吃饱,更别说吃好了。
今天又是端午节了,可碗里的粽子再也没有那粽子的纯纯的香甜了。
味厚了,腻而不香。
吃到嘴里,除了知道是粽子,再也勾不起别的念想了。
没味的粽子,这样的节日,不要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