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一
隔壁邻居爷爷时常对娃说:你妈妈出去了,不要你了。
娃每次都是很高声地回:才不是!
邻居爷爷仍旧坚持说:你妈妈就是不要你了,你看你妈妈都没有回来。
娃说得越发着急了。
每次我听到时,都会出来,笑着说:妈妈当然要你了。
(也许邻居爷爷习惯了这种玩笑方式,偶尔说说没什么,但是每次都把娃说急了。如果我不出来,次数多了,娃难免在脑海里会有这么个想法。个人不是很喜欢这种玩笑方式。)
场景二
娃脸上不小心撞桌角淤青了。
很明显的一块。
幼儿园回来。
娃说:妈妈,老师说我脸上摔的这里,永远都好不了了。
我说:当然会好的,老师在和你开玩笑呢。
娃想了想,认真地说:可是老师明明没有笑啊。
(其实,娃对老师的话会深信不疑,她相信老师说的。我解释老师是开玩笑的,但对于娃来说,开玩笑却没有笑是很难理解的一件事。)
场景三
也是娃幼儿园回来时说的。
妈妈,今天老师让**(幼儿园平时玩得比较好的一位小男孩)给我买戒指?
我很奇怪,问为什么。
娃说:这样他长大了就要娶我了啊。
(幼儿园中大班的孩子,性别意识还不是很强,这个阶段的他们是两小无猜的,老师这样的玩笑,有关嫁娶,我实在是有点费解。)
场景四
幼儿园小朋友在转园之前,
送了娃一个毛绒玩具给她。
隔天她在幼儿园把这件事和老师说了。
老师对她说:那你收了他的礼物,长大了要嫁给他了。
(幼儿园小朋友的友谊很纯真。互赠一些小礼物是很美好的一件事。老师来一句这样的“解读”,让娃着实担心了几天。)
场景五
这类场景经常看到、听到。
家里有两个孩子的。
很多大人会对大的孩子说:
爸爸妈妈有了弟弟妹妹,就不要你了/不喜欢你了。
(挺反感这种玩笑话。小孩子原本就会对未来的小弟弟妹妹会有一种敌意,手足之情不是一开始就有,需要慢慢培养。旁人的这些玩笑话相当于在小孩的心口上“撒盐”。)
场景六
上公开课时。
小孩不好好坐,很是调皮。
老师对小孩说:难怪你妈妈不要来看你。
说完之后,小孩调皮得更加厉害了。
(来参加公开课的是小孩的奶奶。幼儿园的小朋友尤其在意妈妈的。)
上学期间,孩子和老师相处的时间最长,老师能开一些更合适的玩笑,再好不过了。
逗孩子是成人的一个习惯。也许是善意的。但是小小的孩子未必会区分真假。如果这些玩笑话对听的孩子来说,他无所谓的,那也无妨。可是孩子基本都会把这类玩笑话,当了真。给孩子带来了一些烦恼。大人们在和小朋友开玩笑时,能思量一下最好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