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洛樱。
阅读的时候被“注意力、专注力”的关系绕晕了,但是细细掰扯一会,其实还是有内在联系的。简单归纳了一下。
01:注意力 / 专注力
首先,要弄清楚两个概念:注意力和专注力。
它们在某种程度上是相似的,但肯定是有区别的。
注意力,就像大脑的聚焦镜头,帮助我们在不同事物之间快速切换,筛选、找到并处理需要关注的焦点信息。它是大脑的基本认知功能,遍及各个年龄段。
当我们注意力集中时,大脑的镜头就只对准了某一个景物,固定后去调整其他拍照需要的参数。
如果注意力分散,就像是镜头不停地切换,有时看天空,有时看草地,有时看人群,有时看动物。
专注力,则更强调在特定事务上,保持更深层的、持续的关注的能力。这说明我们能够长时间地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一特定任务上,不受其他事物的干扰。
专注力则需要逐渐培养和锻炼,是认知发展的高级阶段,通常在3~6岁孩子才开始明显形成。
所以,专注力是注意力的一种高级的表现形式。
想要提高专注力,首先就需要学会集中注意力,不能分神、走神。
02:走神
当你启动元认知后,自我观察(上一篇文章“元认知”中的概念)的第一件事,就会发现:身体与思想是分开的。
嘴巴吃饭,眼睛看视频,大脑在解读内容。
睡觉之前,眼睛身体都准备好了,大脑疯狂的在放PPT。
手里拿着笔写作业,腿在抖,歌在唱,大脑是空白的~
……
当下的快节奏社会中,我们面对着爆炸般增长的信息量,需要应对的任务也越来越多。身心分离已经成为每个人身上的常态:身体在做一件事,但大脑却在另一个世界里。
“走神可以让人活在任何时候,唯独不能活在当下。”
当下无聊,或者痛苦,本能脑和情绪脑就会罢工,开启逃避现实的程序,进入身体自我保护模式,去寻找精神舒适区,避免能量消耗,而表现出来的,就是走神。
那,怎么办?
03:专注力的方法论
提升专注力的基础,就是:练习让注意力集中在身体感受上,专注当下,享受当下。让感受回归当下的行动,实现身心合一。
比如,
跑步的时候,去感受空气温度、呼吸节奏、身体酸胀、脚蹬地的不同状态。而不是一边跑步,一边担忧衣服没洗,作业没检查,工作没做完等等。
同理,吃饭就吃饭,饭硬不硬,菜咸不咸;休息就休息,发呆、小憩、躺一会;玩就好好玩……不要一心二用,一心多用。
书中的故事以前不懂,但是现在明白了:只做一件事,感受当下的事。
图片来源于《认知觉醒》
如果注意力分为行动与感受,身行合一就是注意力全在行动上,所有的感受全在被当下的行动所触发。而分心,就是行动的时候,感受大部分还在“睡眠”的状态。
只有集中了注意力,才能更好的锻炼专注力。
专注力的提升除了心神回归,还需要3次审视和有效反馈来帮助进阶。
1,审视你的注意力:有明确定义的目标。主动选择当下要做的事情,且有明确的结果。
比如弹琴3遍无误,而不是练琴半小时;书本第2小节能完整的说出来,而不是学习一小时;快走1公里微出汗,而不是户外运动1小时。
也可以去借鉴一下鼎鼎有名的SMART原则。SMART原则强调目标必须是具体的(Specific)、可衡量的(Measurable)、可实现的(Achievable)、相关的(Relevant)和有时限的(Time-bound)。通过应用SMART原则,可以确保设定的目标是明确、可达成和有意义的,为后续的计划执行和结果检查提供清晰的指导。
2,审视你的专注力:极度专注。短时间内投入100%的精力,只做这一件事。
让大脑有意识的放大、聚焦所有精力在某一点、某一块,加急加急加急的处理。而在放松的时候,完全忘记,让潜意识去自由连接灵感。界限要分明。
“要学就学个踏实,要玩就玩个痛快!”
3,审视你的练习量:在拉伸区,反复练习,大量投入。
“天才=正确的方法+大量的练习”这是《刻意练习》中提到的“天才的秘密”。
拉伸区,才能更好的集中注意力,它介于舒适区(无聊)和困难区(痛苦)之间,是让自己高效成长的最佳区域。
每天都要做那些让自己感到有些困难但又可以通过努力来完成的事情。
4,有效反馈。书籍、视频、交流或自我反思,都是可以获取前人、他人、自己的途径。主要是为了更好的反观(元认知的能力),从而减少错误,纠正偏差。
明确的目标、极度的专注、大量的练习以及有效的反馈。这是《刻意练习》中关于“正确的方法”的4个特征,也是3次审视的理论来源。
图片来源于《认知觉醒》
所以,成功的方法总是会有相同之处。它们名称虽然不同,但导向的结果却是一样的。
04:结尾
集中注意力、锻炼专注力,看似高远,其实只要每天都做一件可以完成的事情,日积月累的小练习就是提升专注力最好的方法。
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专注力是一种非常珍贵的能力。
当我们学会将注意力集中在当下,身心合一时,我们才能在快节奏的社会中,找到自己的平衡点,更好的体验生活,获得内心的平静和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