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学到了,出现某种情况的时候,首先要界定问题,也就是华杉老师说“找对问题”;接着在解决问题时策略上的先后次序,先从「不战」的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然后是决定要战时,思考的重心是如何『不败』。
我在这里深切地感受到,当一个问题出现的时候,我的行为模式的惯性是:“做点什么”把它解决掉。这本质上是跳跃了「不战」的思考,用战斗的形式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很多“问题”不是当下能解决的。它其实都不能被定义为“问题”,而是普遍情况。这个时候要做的应该是学会跟这种情况兼容在一起,而不是把它视为问题,非要解决它。当我执着于非要解决它的时候,就会发现解决不了,因为它的存在本身不是问题,只是我把它视为问题,因此这会使我的注意力从真正重要的事情上偏移,这是对有限资源的损耗。
华杉老师讲道:“为什么想学《孙子兵法》?是不是学了之后,我就能够战胜敌人,我就可以以少胜多,我就可以以弱胜强?恰恰不是!《孙子兵法》不是战法,而是不战之法;不是战胜之法,而是不败之法;不是以少胜多之法,而是以多胜少之法。《孙子兵法》最重要最核心的思想,我总结是两个“不”。第一个“不”是“不战”。第二个“不”是“不败”。我把“不战”分成三层:第一个是打不赢就不要打,如果你明摆着打不赢,不战。第二个是打得赢,但是代价太大,杀敌一千,自伤八百,打不起,也不要打。第三个不战是打得赢也打得起,但是等等别着急打,看看能不能不用打就让他屈服投降,这就叫“不战而屈人之兵”。我们的目标是解决问题,不是要去战斗。不战是因为战争的代价太大,失败的风险太高,后果太严重,所以要善于忍耐,善于等待。以后我们会讲等待不是不作为,是很重要的军事行动。”
华杉老师的解读让我看到了「不战」有三个层次,①打不赢的时候,不战;②打得赢,代价太大,也不要打;③即使打得赢,打得起,能不能不打。
『不战』、「无为」、『等待』这些动作的背后是因为行动的成本太高、代价太大、风险太高。在练习「等待」的过程中,体会到,首先是情绪上很着急不能等,想要迫切地解决问题;其次是,比起行动和积极解决问题,等待是“消极”的态度,必然会存在他人的不解和议论,甚至外界还会出现挑衅和激怒的行为,比如将无为解读为懦夫、软弱、没有能力等行为表现。这个时候就非常想通过行动证明自己,获得理解和认可;或是被外界挑衅的刺激激怒做出更加糟糕的、风险极高的行为。但这本质上也是不能等待和忍耐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