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打卡】语言是窗户,还是墙 ——读书打卡第70天《非暴力沟通》
【8+1读书会阅读打卡】
【打卡】第70天2025.11.12周三
【书目】《非暴力沟通》
【读者】吴老师
【阅读摘抄】
语言是窗户(否则,它们是墙)
听了你的话,我仿佛受了审判,
无比委屈,又无从分辩,
在离开前,我想问,
那真的是你的意思吗?
在自我辩护前,
在带着痛苦或恐惧质问前,
在我用言语筑起心灵之墙前,
告诉我,我听明白了吗?
语言是窗户,或者是墙,
它们审判我们,或者让我们自由。
在我说与听的时候,
请让爱的光芒照耀我。
我心里有话要说,
那些话对我如此重要,
如果言语无法传达我的心声,
请你帮我获得自由好吗?
如果你以为我想羞辱你,
如果你认定我不在乎你,
请透过我的言语,
倾听我们共有的情感。
——鲁思·贝本梅尔
【阅读感悟】
今天再次打开这本书,被序言中的一首诗打动了,尤其这句“语言是窗户,或者是墙”。
是的,这句话我深信不疑。
语言具有两面性,可以是窗户,打开心灵窗户的窗户,也可以是墙,让你与他人之间隔开距离,无法跨越。
有句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许多关系,走向正面还是反面,都是一句话的事。
情境:小明同学上学迟到了
老师可以不问青红皂白一顿批评:“小明你怎么回事,学校是你家开的吗,想什么时候来就什么时候来,不想上,就别来了!”
也可以有另外一种表达:“小明,今天怎么迟到啦?路上遇到什么问题了吗,大家都来了,一直看不到你的身影,老师很担心。”
假如我们是学生,这两个不同的表达会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呢?
第一个表达,一定是在孩子和老师筑起了一堵墙,小明心里很难受,老师也很气愤。
第二个表达,则会让小明内心充满了温暖,也会告知老师实情,如果是起晚了,肯定会心怀愧疚,下次不再迟到。如果是其他事情,老师也可以了解实情,给予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