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立下flag,往教师专业阅读写作和新理念教学方面深研,看似是两大方面,其实专业阅读与写作已经渗透在新理念教学中,打算通过写作的手段,忠实地记录、反思自己的学习心得和课堂实践,结合专业阅读,不断实现螺旋式提升。今天开始啃读刘徽的《大概念教学——素养导向的单元整体设计》这本书,做好读书记录。
一、 自序部分,揭示了作者的写作目的。现实中,包括我自己的切身体会,学生时代学习的学科知识都没有留存多少,好像它们唯一的价值就是在每次升学考试中发挥作用。而本来这些学科是应该在我们的真实生活中起到作用的,比如作者举的写论文的自我陈述,可以借助说明文的思维写清自己的专业排名来凸显优势,比如我们可以利用数学思维去推理、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困境,但是为什么关键时刻就用不上呢?这是因为我们传统的教学很多时候都是在教知识,反观我自己所经历的教学评价、测验等,也是知识的检测,没有与真实生活建立紧密的联系,更谈不上迁移。所以作者认为,“教育需要经历一个范式层面的改革,要从教知识转向教素养。”“素养体现为未来在现实世界的场景中学生能够运用所学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但提到伴随而来的改革理念,很多老师就是想当然的以为专家是瞎折腾,或者有些概念是换汤不换药,没有反思过可能是自己的理解不到位。因此,教素养,通过大概念教学达成,不仅仅是让学生具备专家思维,也要让老师具备专家思维。对老师来说,这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但是也是非常值得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要了解如何做,还要知道为什么,只有如此,才能提高老师自身的生长性。
二、图解大概念和它的概念小伙伴们
当今社会,对人的要求发生了改变,随之而来的是我们的教育观念也要发生改变,深度学习也改变了教育目标,而核心素养和学科素养都是对当今目标的描述。素养要形成,不仅仅要教给学生专家结论,更要通过专家结论来建立学生的专家思维,实现从学校教育迁移到现实世界。大概念是反映专家思维方式的概念、观念或论题,它具有生活价值,素养形成的前提是理解大概念,从而形成专家思维。具体到我们的教学,大概念和单元教学可以相配套,将目标具体化,构建“课程——单元——单课”的下沉通道。
在素养导向下,“单元”的内涵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它不再局限于教材中的一个个内容单元,而是指素养单元,即围绕素养达成的一个集合,这个集合由大概念做黏合剂。而我们今天再讲项目化学习,就是要借助做好项目来发展学生的素养,而不仅仅满足于做完,做好的前提就是要理解这个项目蕴含的大概念。
三、第一章:大概念与大概念教学(第10至46页)
(一)真实性:素养的精髓
1、学校中的惰性知识:学生只在某个学科和单元内才显示出学会了这些知识,脱离之后就不会。很难在学科内的单元与单元间、不同学科间、学校教育与现实生活中迁移。
2、素养指向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核心素养的核心是真实性。当目标指向提升学生解决现实世界问题的素养时,师生便进入实践的的境脉。核心素养可分为两大素养群:专家思维和复杂交往,这两大素养群是支撑解决真实性问题的两大支柱。素养导向体现在课堂转型上,重点就是要从教授专家结论转向培养以创新为特征的专家思维。即使未来不从事相关专业的工作,每一门学科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也会影响人的日常生活。
(二)深度学习:像专家一样思考
1、浅层学习和深度学习的区别:能否实现高通路迁移
迁移是指把在一个情境中学到的东西迁移到新情境的能力。低通路迁移:如大量刷题,靠旧任务与新任务的相似性,具体——具体。高通路迁移:在不相似的任务中迁移,具体——抽象——具体。传统学习是宽而浅,积累了大量专家结论,却没有从中学习到专家思维,只是横向扩展。深度学习: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形成专家思维。
2、专家发展的是自然知识,自然而然发展起来的,能帮助我们游刃有余解决问题的知识,镶嵌在复杂的网络中,因此可以被提取。自然知识的扩展像是在创建一幅地图,采用的是位置记忆,这种网状的定位方式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深度学习即主动地创建地图。地图学习需要学生发挥主动性,寻找新信息与经验之间的关联。
3、理解促成高通路迁移,理解的关键是建立大概念。大概念是落实素养导向教学的抓手。大概念的“大”指的是“核心”,指的是“高位”或“上位”,具有很强的迁移价值。大概念和小概念、方法的区分关键在于生活价值。小概念只有联结上位的大概念,才不会出现没有用、没法用或被误用的情况。
4、大概念的三种表现形式:概念(次之):指对一类事物本质特征的抽象概括;观念(最常见):表现为一种看法和观点。论题(最少),主要出现在人文艺术领域,如:文学作品的评价。大概念一般是一个句子,而不是词语,比如“数学抽象”“悬念”都是大概念的名称,而不是大概念。这是因为大概念是需要促进理解的,仅有一个词语难以起到作用。大概念的顶端是跨学科大概念。
具体和抽象的协同思维生成大概念:具体——抽象——具体。它们的互动蕴含的思维活动就是归纳与演绎。大概念融通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我们要在学校中引入更多的真实问题,使学科语言更具有生命力;也倡导跨学科课程,因为它更符合现实世界的问题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