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大学的教授格洛丽亚·马克,和微软的首席研究员玛丽·泽文斯基,曾就“专注力”的课题做过专门研究。
她们追踪了真实工作场所中的真实员工,在员工身上和他们的电脑里安装检测器,来检测参与者“一心多用”的情况。
结果发现,他们每隔 40 秒就切换任务。也就是说,在电脑前他们平均只能专注地工作 40 秒!
这也是为什么有人这样说:在整个人类历史上,今天的我们是最容易分心的。
当今世界有太多的干扰和诱惑,各种电子设备、各类好玩的app和短平快的碎片化内容,都在努力地吸引着我们的注意力。
这也意味着“注意力可能是21世纪最重要的资产。”
而越来越多的人做着“知识型工作”,需要高度专注力和创造力,所以,如何更好地保持专注是我们面临的一大问题。
《专注力:心流的惊人力量》的作者克里斯·贝利认为“专注力是有限资源,我们要明智的、有目的的使用,才能发挥它的价值”,他推荐使用高度专注模式,帮我们管理专注力,开启高效能的一天。
01 什么是高度专注模式?
高度专注模式也叫心流模式,身处其中时你会经历这样的过程:
一开始,你只专注于一个任务,这个任务占据了你的注意力空间;
你可能会受到外界干扰,但你能快速避开分心物,回到正轨;
你非常专注于工作,没有手忙脚乱或不断切换任务;
你偶尔也会走神,但很快就会察觉到并重新专注于任务。
你的工作难度非常适宜:没有难到让你望而却步,也没有容易到让你仅靠习惯模式就能完成。
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时间过得飞快,明明已经过了一个小时,却感觉好像只过了 15 分钟;但你的工作效率高得惊人,1 小时的工作量相当于平常几小时。
一旦跨过了“启动”关口,几乎没有任何东西能阻止你继续工作。一天下来,虽然工作很辛苦,但你却一点也不觉得疲惫,即使停止了工作,你也保持着旺盛的精力。
这一天,你激活了大脑最有效能的模式:高度专注模式。
像这样刻意地管理自己的注意力,你就可以进入高度专注模式:选择某个重要的专注目标,事先排除可能会干扰你的分心物,然后只专注于这个任务。
02 为什么我们需要高度专注模式?
1 高度专注模式让我们高效完成复杂任务
我们生活和工作中有两种任务:习惯性任务和复杂任务。
习惯性任务是那些不用太多思考就能完成的任务,比如呼吸,走路,嚼口香糖和听有声书等。
复杂任务是指只有专注和投入才能做好的事,例如与人深入交谈,阅读和写作等。
人的注意力空间是有限的,就像图中的圆。
注意力空间指的是我们某个时刻的意识总和,也就是此时此刻你在关注、注意什么。如果人的大脑是一台计算机,注意力空间就是它的内存,我们在里面进行信息的存储、联系和加工。
不同任务需要的注意力空间大小不同,习惯性任务占用的注意力空间非常小,因为它们一旦开始,几乎不用思考就能自动执行,所以我们可以做到“一心多用”,例如一边走路一边听有声书。
复杂任务则不同,一个复杂任务会占据大部分注意力空间,所以,我们一次只能做一件复杂任务。高度专注模式就是为了帮我们高效地完成这种复杂任务。
2 高度专注模式能提高我们对注意力的管理能力
高度专注模式下,有一个意识到自己在走神、并不断拉回的的过程。这个过程有一个专业的术语——元意识。觉察自己在想什么,是管理注意力的最佳训练方法之一。
我们越是能觉察到占用注意力空间的东西,走神后就越容易回到正轨。
研究表明,我们只需觉察到占用注意力空间的内容,就可以提升我们的效能。
有一项实验是让参与者阅读一本侦探小说,并尽力破案。其中有些参与者在阅读中没有觉察到自己在走神,有些参与者则觉察到了。实验人员对两类参与者进行对比,结果发现:觉察到自己走神的参与者,破案率要高得多。
不管什么任务,只要我们觉察到自己在走神,效能就会明显提高。
3 高度专注模式让我们进入心流状态,工作高效且轻松
进入高度专注模式后,你会高度专注于一个任务,不会为了其他琐事感到混乱无序,因此会感觉到轻松。
你的工作效能会提高,在短时间内完成不可思议的工作量。
完成工作后,也不会觉得疲惫,还能保持旺盛的动力。
03 如何能进入高度专注模式?
科学研究表明,专注模式会经历 4 种状态:
首先,我们开始专注;
然后,我们开始走神;
接着,我们觉察到自己在走神;
最后,我们将注意力拉回。
高度专注的四个步骤就是按照这个模式架构的,分别是:
1 选择一个有意义的专注目标
2 尽可能地清除外在和内在的分心物
3 设置专注的时间段
4 不断地将注意力拉回到目标上
第一步,“设定专注目标”是最重要的一步。
注意力没有目标,就是浪费能量。先设定目标,再将注意力集中于该任务,效能会更高。
设定目标时要注意:不是所有任务“生而平等”,有些工作产生的效能就是比其他工作高。
例如,留出固定时间规划每天要完成的重要任务,阅读,进行每日复盘等。
如何挑出这样的任务呢?可以参考任务的四种类型。
我们可以将目标任务按照两种标准来分类:任务是否有效能;任务是否有吸引力.
必要的工作:指的是没有吸引力但有效能的任务,比如,团队会议,与同事对接项目。通常,我们必须强迫自己去做这种工作。
不必要的工作:指的是既无效能,也无吸引力的任务,比如,整理电脑文件夹,整理桌面。通常,我们不需要做这些任务,除非我们是在拖延去做别的事。
分心的工作:指的是令人兴奋但无效能的工作,包括逛社交媒体,和同事闲聊等。这类任务是效能“黑洞”,应尽量少做。
有意义的工作:是效能最佳的任务,是需要我们投入最多精力去做的事。属于这个类型的任务非常少,每个人大概只有三四个。例如本书作者列出的最有意义的任务是写书、写文章、研究文章了解最新观点。
想进入心流模式,先要将自己的工作任务按照表格分类整理出来,选择【有意义的工作】作为目标。
第二步,尽可能清除分心物。
让人分心的事物包括外在的和内在的。
我们之所以会受到外界干扰而分心,是因为这些干扰比我们手头的任务更具有吸引力和诱惑力,我们难以抵抗。因此,解决办法最好是:提前处理分心物,等到分心物出现时再保卫我们的注意力就来不及了。例如,关闭手机提示,断开电脑网络,给自己安排一个不被打扰的时间和空间等。
不是所有分心物都来自外部,我们头脑里也有很多让人分心的东西,比如,写材料时想起下午要参加的一个会;开会时又想起上午材料里有处数据错误。
《搞定1:无压工作的艺术》这本书的一个基本前提是:我们的大脑是用来产生想法的,而不是用来装想法的。虚空的大脑就是有效能的大脑,我们从大脑中清理掉的东西越多,就越能清晰地思考。
所以,我们要将大脑中的想法拿出来,放到一个地方,例如写日程计划或列出待办清单。
这种将任务外化的做法,会产生显著的效果:你不用因为一心多用而感到疲惫,要记住这个又要记住那个,怕忘了这个又怕忘了那个;移除分心物,能释放大量注意力空间,你就可以将注意力专注于有意义的任务上。
第三步,设定专注时间段
这段时间要让你觉得既舒适又有可行性。
你可以凭感觉摸索出你想专注多长时间。方法是与自己对话,看看自己对这个模式有多抗拒,尤其是要进行艰难的任务时。
例如:“专注一个小时,我能做到呢?会觉得累吗?会有点,那45分钟呢?还是有点勉强。30分钟呢?也许可以。”
先从自己能接受的时长开始,慢慢地,你会发现自己专注的时间会逐渐增加。
第四步,走神后将注意力拉回到原目标。
研究表明,每天 47%的时间我们都在走神,所以,走神是正常的,我们要考虑的是:如何将走神变为评估自己感受的契机,然后找出路径去做后面的事情。
可以使用“觉察整点报时”来检查自己的注意力空间,当整点报时的铃声响起后,问自己几个问题:
1 你是在无意识地工作,还是在做你选择的目标任务?
2 你是在专注做有效能的工作吗?你专注了多长时间?
3 有分心物妨碍你专注的工作吗?
每个整点都这样做,可以提升注意力质量的三个维度:1 专注时间更长,因为你发现并阻止了刚冒出来的分心物;2 更容易察觉到自己走神,而且能重新集中注意力;3 随着时间推移,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有意图的工作。
有效地管理注意力,可以带来无穷的益处:
你能更清晰地思考,更投入地工作和学习;你会经常计划未来、设定目标;你能更好地休息,因为你工作效率够高,不需要占用休息时间。
你会更聪明地工作,而不是更拼命地工作。
(图片来自《重版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