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当斯密的人性论讲了:人虽然是自私的,但是也是有爱心,但仅靠爱心不够,所以需要市场的补充。
1.世界银行办不到的扶贫史
《白人的负担》(The white Man’s Burden,2006)作者威廉·伊斯特里(William Easterly),是纽约大学的经济学教授。他在世界银行工作16年,专门给世界上贫穷的国家提供援助,帮助他们摆脱贫困。
他在书里说过去50年,西方对非洲的援助达到2.3兆美元,却未能发给每个儿童12美分,那就可以给他们打上一针疫苗剂,而生存下去,但是做不到。要知道,一针疫苗可以让死于疟疾的人数减少一半。
要是当中3美元能发到每个家庭中,用于够买蚊帐,那么又可以让一半儿童远离死亡。
2.哈利·波特的商业奇迹
2005年7月16号这一天,英美两国却能够设法把900万册《哈利·波特》送到读者的手里面,书店从来没有出现长时间缺货的。从来不需要什么哈利·波特的什么计划,这事情就做成了。就是这么一件为了娱乐的事情,西方世界做的这么有效率。
而为了救助非洲的儿童,这么一件严肃的事情,效率却这么低,这是为什么?
显然不是爱心强弱的问题。我们当然不能说,世界银行官员的爱心就比较弱;英美出版商的爱心就特别强,所以他们就能把这事办的特别有效率。
人的爱心其实是差不多的。所以区别就不在与爱心的强弱,而在于行善和商业这两种模式之间的对比。
3.四个原因让行善扶贫难见成效
1)缺乏反馈机制。最重要的一点,是市场有很好的反馈机制,而扶贫行善,则缺乏适当的反馈机制。
比方说:在市场中,我卖了一碗面给你,10块钱一碗,你吃了可以有两个选择;你可以继续要,也可以离开。看到你离开后,作为商人,我也有两个选择;要么把质量做上去,要么把成本降下来。否则我就做不下去。
但是在慈善里面,没有这种反馈机制。我送你一碗面要不要?不要钱的,你说要。不管质量怎么样,下一碗你还要不要?你说还要。我不知道我做的对还是不对。
在商业里面,我们很容易挑选谁是善于从商的人,因为标准非常明确。就是看他赚了多少钱。
但倒过来,你让人做善事,做完回来。你有什么标准来判断,他们谁是最会做善事的人呢?没有明确的标准。
1)委托代理问题。不是自己的钱,认真的程度就会打折扣下去。
2)所托非人问题。很多地区的贫困,是由政府造成的。而把钱交给造成了当地贫困的政府,又不会妥善安排,也可能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3)养懒汉效应。持续的扶贫会造成人们的依赖,使他们不愿意在尝试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取得的果实。相反,他们会努力的去争取保住贫困地区的称号,而持续的得到援助。
慈善绝不是简单的捐钱,当然扶贫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还有很多要考虑的因素。今天就说商业是一种重要的能改善我们生活福利的手段。
我们身边的东西,吃的,用的。有多少是来自与那些爱我们的人生产的?有多少是来自那些仅仅是为了赚我们的钱,根本不认识我们,也不爱我们的商人生产的?
所以呢,我们每天都要依靠大量的陌生人给予的慈善,那就是商业。需要靠我们自身更加的努力,来换取更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