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砸小说”这个领域,我可以自信地说,我是非常擅长的。
出版不了算什么!我甚至都没有写完过一部长篇。要么有个头,要么有个身子,最强的已经到膝盖了,但下面就空空如也,常年累月也不会去补完。
面目就更差劲了,文笔低下,简直不忍看。当人们嘲讽紫金陈的文笔的时候我不敢说话,因为我可能还不如兰州拉面。
还好我的审美能力略强于我的文笔,同时还有点良心。但凡我道德水平滑点坡,可能也就拿着狗屁不通的文字厚颜无耻地去投稿了。
因此,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标题就自信爆棚,预感可以找到很多共鸣,果然,读这本书可以说是从头笑到尾了,基本上就是“读糟糕的小说时开着弹幕”的即视感。
作者的身份定位,就是“已经拒绝了很多莫名其妙小说投稿的编辑”,从职业生涯中总结出了失败的小说有哪些共同点,告诉你究竟写了什么样的东西会让编辑一眼就拒绝。
这本书从情节布局、角色、语言风格、视角表述、背景和主题、新奇想法以及最后的投稿步骤几个方面分门别类地列出了130多种错误做法,举了200个左右的错误示例。
每一种错误做法,都先是用生动的例子活灵活现地模拟这类错误,随后是对错误进行解说,告诉你为什么错了。当然其中有很多是反话,编辑假定你就是为了要跟他过不去,故意写出来这些糟糕的片段以便出版不了。
错误示例固然爆笑,编辑犀利幽默的点评更不遑多让,一扎一个准,还特搞笑,别提有多欢乐了。
其中有一些错误的确是非常明显,是个人都知道不该犯。
比方说,全书的第2个例子,主角登上了火车,找了个位子坐下来看窗外,思绪开始飘散,一直飘了十几页,屁事儿都没有发生。编辑吐槽说:到了第50页,读者依然不知道主角到底是干嘛的,到了100页,读者终于开始强烈怀疑前面读的东西都不重要,到这么晚才发现也真是前所未有的体验。
还有一些错误不那么明显,甚至在文学或者是影视剧作品中屡屡出现,观众们说不上哪里怪怪的,而在编辑这儿就一针见血地指出,别以为可以这样糊弄人。
比方说臭名昭著的“机械降神”,就是说凭主角的力量根本解决不了最终的难题,结果天降一个狗屎运,或者说冒出来一个神一样的人物,帮主角解决了问题。搞创作的人都知道,这是一个偷懒的捷径,你可以不用去思考主角究竟如何解决他人生中最大的难题,可是编辑看到这种结局不扔到垃圾桶才怪。
再比如说,我们老是吐槽妖怪抓到唐僧之后不吃,结果被打死了;我们老是吐槽柯南指出谁是凶手之后,凶手总要来一段自白,解释自己为什么要杀人。书里也有类似的例子,在《坏家伙们》这一章,副标题就已经让我捧腹大笑了:“既然现在你已经逃不出我的手掌心了,那我要把我的人生故事统统告诉你!”
在《词语和短句》一章中,提到“成功的作家会避免花哨的写法”,没有必要通篇使用华丽的语言,那不过是在炫耀。《句子和段落》这一章中,则特别提到了美国曾经有一种“大超市现实主义”的写作风格,曾经往书里面加入一些品牌名称来展现美国当时流行文化氛围,而一些追随者对此产生误解,往小说中胡乱塞入一些高档的品牌。
——看看,郭敬明如果不是因为成名早,小说要是落在这个编辑手里,恐怕永远出不了,说不定还能成为反面典型,出现在这本书里。
而在《主题思想》这一章中则提到了,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不用挑得太明,一一解说就更没必要。
——瞧,陈凯歌也跑不了。(对,我就是吐槽一下他还非要亲自下场解说自己作品中的象征符号)
即便是从未创作过小说的读者,看看他们辛辣的吐槽,再对应到平时看到的小说、电视剧、电影,也会觉得于我心有戚戚焉。
不光是风趣,我发现作者举的例子有一些甚至是彩蛋。我读的西方文学作品不够丰富,能够识别出来的也只有那么几个:
比如《结尾》这章《但流星能落到那儿,对吧?》这节举的例子,符号学教授、异域女子,显然致敬的是《达芬奇密码》;
而《内心独白》一章《双面人》一节中举的例子,东方快车、比利时人,相信大家都能识别出这是致敬阿婆的《东方快车谋杀案》。
至于“额头上的闪电疤痕”,就更不用说了。
发现埋在示例中的彩蛋也是一大惊喜。
作为一个写小说的人,读这本书是笑着读进去,哭着放下来。有许多错误我知道,也在尽量避免;有许多错误,我犯了,也知道是错误,却因为懒而没有改;还有一些错误,我犯了,看完这本书才知道原来也是投机取巧,逃不过雪亮的眼睛。写作之路,漫漫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
美中不足的是,书中有些地方还是存在前后重复的情况,部分的错误没有解说透彻。而且因为作者大部分地方用的是幽默的反语,也有一部分地方是真诚的建议,双方也没有明确的界限,搞得我有时候一时分不清是黑还是真实的建议。
总之,4星以上,5星未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