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权威数据统计,在6~12岁孩童成长发育阶段,摄入糖分过多的儿童智商普遍低于正常水平。”
如果读到这里,你可能会发现文章开头与图片标题毫无关联。
同样在文章开头引用的那段话也是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纯属胡编的。
但我想在看到第一段话的描述之后,紧接着看到“人民日报”四个大字时。在没往下读之前,是否会觉得第一段话是有道理的呢?
什么是权威效应?
这是《影响力》作者西奥迪尼第六章中详细阐述了对人们心理影响力巨大的武器之一——权威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们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给某大学心理学系的学生们讲课时,向学生介绍一位从外校请来的德语教师,说这位德语教师是从德国来的著名化学家。
试验中这位“化学家”煞有其事地拿出了一个装有蒸馏水的瓶子,说这是他新发现的一种化学物质,有些气味,请在座的学生闻到气味时就举手,结果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对于本来没有气味的蒸馏水,由于这位“权威”的心理学家的语言暗示而让多数学生都认为它有气味。
人们都有一种“安全心理”,即人们总认为权威人物的思想、行为和语言往往是正确的,服从他们会使自己有种安全感,增加不会出错的“保险系数”。
权威的力量有多强?
权威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分量太大了,你告诉父母吃隔夜菜对身体不好,可能说了几年父母都不一定听你的。
而他们不知道从哪篇公众号说看到的一个标题如“吃隔夜菜等于吃砒霜”之类的文章,如果文章的内容再出自“某某教授”,他们可能立马就再不吃隔夜菜了。
我们从小就被教导要顺从权威,在家要听长辈的话,在学校听老师的话,不听话就叫警察把你抓走,医生说了小孩子不能吃糖...等等。
因此,我们一般认为权威人物都比我们掌握更多的信息,而实际情况往往也是如此。而正是因为它经常是对的,很多时候,哪怕权威人物说的完全没道理,我们也会照着去做。
为美国国会提供医疗政策咨询的“医学研究会”表示:就诊的患者每天至少会碰到一次用药失误的事件:患者拿到错误的药。而其主要原因就是患者、护士、药剂师没有对处方提出质疑。
其中最离谱的有一起案例,一名患者右耳感染发炎,医生给他开了滴剂,让他点入右耳。但在处方上把右耳(Right ear)缩写成“R ear”(在英文中有“后部、臀部”的意思)。看到这个处方,值班护士立刻把规定剂量的药水点入了患者的肛门。
显然,耳朵痛却对肛门猛下药,实在不合情理,但不管是患者还是护士都没有丝毫的怀疑。所以说:很多情况下,只要正统的权威说了话,人们会容易放弃思考,直接听从相信权威的话。
权威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触发我们的信任呢?
①头衔
你去医院挂号的时候,有普通医师和专家主任医师两个选择,你会选哪个?
在当今自媒体崛起的时代,每个人都会给自己增加很多的标签或身份,例如XX机构创始人、XX教练之类的。
我记得有次无意点开一个视频号直播,看到里面的主播在侃侃而谈,听了一会儿就想退了,觉得这讲的啥呀。结果当点开他的头像,发现他竟然是我非常喜欢机构的一个认证讲师,突然又感觉他好像讲的确实还不错,刚是自己没认真听。
②衣着
仅仅是一套得体高档的西装就能唤起陌生人的尊重与顺从。
研究人员安排一名31岁的男人在好几处地方违反交通法规,横穿马路闯红灯。有一半时间他身着笔挺的西装,打着领带;另一半时间他穿的是工装衬衫和长裤。
研究人员在远处观察,并记下有多少站在路边等候的人跟着这个人横穿了马路:他穿西服时跟着他横穿马路的人是他穿便装时的三倍。
③身份标志
人们碰到一辆崭新的豪华车堵在绿灯亮起的路口,后面驾驶员会等更长时间才按响喇叭。而如果是一辆旧款的经济车,人们按喇叭速度会快了3倍。
我的老家是一个小城市,在多年未见的同学聚会上,一位中学就辍学的同学,开着迈巴赫来参加同学聚会,穿着一身得体高档的服装。无论他初中的成绩如何之差,口才如何之平庸。我也没忍住觉得他聚会上的发言确实有道理有水平!
权威效应是一把双刃剑,正是因为有众多权威机构、学者的研究,才能帮助我们在生活工作中更高效地进行决策分析。
但为了避免被虚假的权威所忽悠,我们要学会了解权威的资格,以及这些资格是否跟眼前的主题相关。
尊重权威,但不迷信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