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最期盼寒假了。因为我们可以走亲戚,很重要是是可以挣压岁钱。小孩子喜欢过年,大人都不喜欢,因为考虑的不一样。
那时,我只管跟着父母走亲戚,父母把走亲戚当做任务,父亲有其不喜欢走亲戚,大概是因为性格内敛,不善表达吧。所以就有个怪现象:走的亲戚,大多是母亲娘家那边的亲戚,而父亲这边的亲戚,就去的很少。长此以往,就不平衡了,小小的我也没有意识到这些。因为,只要没有人和你提起这个,你很难跳出这个局面来客观看待。
我爹兄弟姐妹六个,在那个60年代是很普遍的,父亲小时候家里很穷,能活下来就不容易,所以就别提上学了。
父亲读到了初中,家里供不起了,彼时我二姑已经出嫁,嫁的也比较远。父亲到二姑家,打算在那里读初中,插班生、方言不通,错过了开学的时间,只能留一级,慢慢的父亲就放弃了学业。
我相信如果亲当年读书,一定会很不错的。因为他后来又去学习了修理电视机、手表、电机,都修理得很好。在我小的时候,他下乡去流动修理电视机,在那个黑白盛行、彩电方兴未艾的时代,收入还过得去,就心满意足了,没有想到去开个修理铺,以此为生。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黑白彩电逐步没落,他就不再出去修理,只是附近几个村子的熟人会把电视拿过来修理,父亲出于帮忙的缘故才肯修理,只收个成本费,不指望挣钱。
我初中刚学物理,接触电学,还没学明白的时候,我就对同学说“我得学好电学,否则对不起我爹”,同学很好奇,我便说“我爹都会修理电视、电机,那我不得学好嘛”。后来,结果也正是这样,我电学学得还可以,大学时学习的专业名称还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虽说我们特殊情况,所学有点挂羊头卖狗肉之嫌,但好歹也没辜负我爹。
我爹言语不多,但对我影响非常大,他说过的一些话,让我记忆很深刻,很受用。
小时候,他告诉我“该花的钱要花,不该花的钱不花”,结果我就养成了勤俭节约的习惯。
高中时,他告诉我“你再努力两年,等你上了大学就好了”,其实我已经挺努力的,但他的话充满了正能量,我就像上了发条一样的,一直往前,不敢懈怠。
这也许就是所谓的“响鼓不用重锤”吧。父亲正是以身作则,树好了形象,我就见样学样,所以在我身上有父亲的影子,这正是因为我继承了他的基因,是他生命的延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