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之所恶,故几于道。
与世无争,是老子《道德经》中修身的根本。
水,柔静温和,滋养万物,从不争夺,甘于卑下,这正与天道相吻合。因此,老子认为,最好的人应该像水一样为人处事,才能没有过错。所以,老子将谦下不争,视为立身之本。
老子,原名李耳。其著作《道德经》的精华是朴素辩证法思想,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
但老子的“用兵”和孙子兵法的“用兵”不同,老子是从哲学上谈“用兵”,不主张战争,孙子兵法讲的是“用兵之术”。
《道德经》由老子原文加故事而成,和《孙子兵法》文体相同。一边是文言文,一边有故事详解,读着不累,方便理解。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被誉为“万经之王。”
现在中国人一直在教育上传颂国学,不知道成人读过《道德经》的有多少,如果大人都没读,把孩子送到学校,他能很好的理解吗?自己懂了,才能很好的辅导孩子,而不是像盲人摸象一样,听别人吹嘘就眉毛胡子一把抓,孩子资质好了,能把《道德经》给你背个几篇来,大人一听,惊若呆瓜,有点尴尬。
《道德经》不贵,也就二十多一本,去买吧,《孙子兵法》全套也才七十多,当然书中的价值不是由钱而决定的,也有一些书价钱不低,内容也就那个样了,每个人品好不同,在这里我不过多评价一本书的好坏。能出版的,作者都不是一般人。
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他的老师在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
中国有老子,西方有苏格拉底,都是哲学上的圣人,对于知识的探求永远抱着渴望的态度,令人尊敬。
《道德经》分为《道经》和《德经》两个部分。老子所说的道是一客观存在的实体,且不可分割,它先于天地而生,独立存在,永不改变。
老子的长处在于其思辨能力,在于其远见,以及其执着于大道的激情和冷峻。老子的很多观点体现出其深刻的哲学的思想。
做人方面:
一、“无为”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无为,不是什么也不干,而是要以辩证法的思想指导人们的活动,使人们的活动能够顺天应人。老子提倡的是,用不言的方式实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生长而不加以干涉,养育万物但不仗恃己力,成就万物而不自居有功。
老子的无为,并非不为,而是不妄为,不非为。
二、“不争”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位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三、“不骄”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移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显露锋芒,锐势难保长久。金玉满堂,无法守藏,富贵而骄,自取祸患。功业完成,含藏收敛,是合于自然的道理。
老子的哲学理论时刻提醒人们做人要谦虚、低调、不可骄傲、不与人争。世界上有两种东西是最难填满的,一个是大海,一个便是欲望。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这一点在很多历史书中均有体现。
比如说,宋代高僧道衍,明初两大谋士之一的姚广孝,帮助朱棣打下江山的第一功臣,事成之后功成身退,皇帝赏赐任何金银珠宝恃女统统不要,而是选择继续住在山高皇帝远的寺庙里继续吃斋念佛。
有人不明白,这个和尚做这一切是为了什么,本应该坐享荣华富贵,最后却什么也没有得到。其实,针对道衍来说,他什么都得到了,因为他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他把朱棣扶之为王,做了自己想做的事和应做的事,事情达到自己的目的便退居身后,隐藏锋芒。往往是那些什么都不争的人物,最后得到一个圆满的结局。
四、“有和无的辩证统一”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固然是好的,无同样不错。无不是没有,事实上,无也是一种有,无形的东西能产生很大的作用。
老子在书中举了一个很好的例子:
比如说,数字中的“0”,“0”不是没有,有了它,就可以生整数,也可以生出小数,分数,它可以把一个数字变得无限大,也可以把一个数字变得无限小。比如“0”可以把“1”变成100000000或0.00000001,变大变小都是这个零在起作用。
五、“自省”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克己面省,所以自知比知人更难。一个人的眼睛能看到百米之外,但却看不到自己的睫毛。
每日一省,记下来做的不好的地方,督促你每日进步。
比如说,近几个月我在节食,其实也不是在节食,而是想让自己吃的更健康。多吃瓜果蔬菜,有利于健康,一天保证吃三盘蔬菜。
有人会觉得奇怪,光吃瓜果蔬菜不饿吗?因为我们的概念里早已有了主食辅食之分,当你把菜当成主食,也就没有了主食辅食的概念。至于为什么不吃米面,我也不是什么权威人士,不在这里解释过多。
明代张三丰,医学养生等书籍很多方便宣传多吃瓜果蔬菜,把菜当饭吃,把瓜果当成每日必须,通过坚持,你会发现一个月之后身体上的显著变化。比如说,二年多的便秘不知不觉变好了,脸上的斑变淡了,而且比同龄人要显得年轻很多。
但偶尔也想有破戒的时候,想吃面,这样我就给自己制定一个惩罚措施,吃一次给父亲发同等金额的红包,在本子上画一个记号,一个多月下来,我发了两次红包,画了两个记号。
当然,父亲不知道我为什么发红包,他也不多问,只是简单直接的收红包。
六、“精神永生”
老子极力宣传死而不亡,这是他一贯的思想主张,体现了无为的思想主旨。死而不亡并不是在宣传有鬼论,不是在宣扬灵魂不灭,而是说,人的身体虽然消失了,但人的精神是不朽的,是永垂千古的。
著名学者梁启超曾说:“人不可能长生不老,但人的精神则可以永垂不朽,因为他的肉体虽然消失了,而他的学说、他的思想、他的精神却会长久地影响当代及后代的人们。”
从这个意义上讲,人完全可以做到死而不亡。梁启超的这种观点,应该讲主要不是受佛学的影响,而是受到老子思想的影响。
老子认为,德者,德也。万物和人固有的本性就是德,而这种本性是自然的,先天的,与生俱来的。
道是高度抽象的,无形无象,看不见,听不着,摸不到。人只能效仿它,遵循它,而无法改变它。
道是绝对客观的。
德是具体的,万事万殊,形态各异,可以分为上德、下德,有德、无德,甚至可以积德。所以,德带有较多主观色彩。
道属于无的范畴,德属于有的范畴。
七、“贵柔”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贵柔是道德经的基本观念之一,老子的柔弱可以战胜刚强的原理及“不言”的教诲、“无为”的益处始终贯穿于老子《道德经》的全书之中。
老子对于学知识的理解不同,老子承认求学问,天天积累知识,越积累,知识越丰富。至于要认识宇宙变化的总规律,或是认识宇宙的最后的根源,就不能靠积累知识,要靠“玄览”“静观”,既注重理性思维,这里认识总规律和认识个别的东西的方法应有所不同。
八、看待事物的两面性
老子比喻说,凡是阳光照射到的地方,必然有照射不到的阴暗的一面存在,只看到了照射着的一面,忽略了照射不着的另一面,是不算真正懂得光的道理的。
就像一个人总在外边显示自己积极阳光的一一面,背后一个人独自承担的东西却从不示于人前。他不是没有痛苦,而是把不好的一面留给自己慢慢消化罢了。
所以,认识一个人要关注多方面。
《道德经》中有两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故事:
一、庄子“喜丧”
庄子老婆死了,朋友惠子来安慰他,却看到庄子一边敲着盆,一边哼哼呀呀在唱歌。惠子就觉得庄子没有良心,老婆死了竟然还这样高兴。
庄子说:“生和死无非是存在的状态不同罢了,现在人家终于摆脱了活着时的辛劳忧烦,像酣然长眠那样躺在这里,什么心也不用操了,这对她来说该是多么好的事情!如果我这时却在旁边嗷嗷哭个不休,那显然是不懂自然之道,不通天命之意的做法。”
惠子听了觉得庄子说的有道理,就默默走了。
有多少人能够坦然面对生死?向死而生的态度屈指可数。
二、曾国藩教子
曾国藩告诉儿女和家眷:“今家中境地虽渐宽裕,且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勤字工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俭字工夫,第一莫着华丽衣服,第二莫多用仆婢雇工,只要人肯立志,谁都可以做得到。”
他还要求:“吾家男子于看、读、写、作四字缺一不可。女子于衣、食、粗、细四字缺一不可。家勤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最后,在文末,我用老子的这两段话作为本篇结尾:
拥有真正学问的人是不会到处盲目地夸大自己,这样的人注重的是内心的修养,而不是外在别人给予的所谓荣耀。所以,做人就要做个知者不言的人,这样的人终会受到器重,并有所作为。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针对别人说话的话,结合自己的理解批判性吸收,不全盘照搬。做一个低调,谦虚,与人为善的人,不与人争。
佛洛姆说:“爱是培养给予的能力。”
舍得舍得,适当舍弃,才会得到更多。
《道德经》的思想精髓简单,朴素,但往往最简单的东西人们最难得到它。有的人活了一辈子觉的一生碌碌无为,读《道德经》能让你活得更通透,更豁达,值得终身反复阅读。
我是润苼,
坚持读一本好书,写一篇浅文。
《简写书评》专题,长期有更。
力争做到最自己有效输入,
对他人有效输出。
欢迎您来评论、关注,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