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第4章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贡:献功也!形声字,从贝,从工,工亦声。“贝”指“钱财”、“价值”。“工”指“工作”、“工艺”。“贝”与“工”联合起来表示“有价值的本地工艺品”。
贡的本义:进献给朝廷的各地特色工艺品。如《左传·僖公四年》:“尔贡包茅不入。”
贡也指告诉、示告,如《易·系辞》:“六爻之义易以贡。”
贡也指推荐,如唐·白居易《与陈给事书》:“尝勤苦学文,迨今十年,始获一贡。”
贡人(由府、州、县推荐到朝廷的人士);贡士(清代会试被录取者);贡官(科举时代主持考务的官员);贡察(举荐);贡贤(荐举贤人);贡选(州、郡向中央举荐选拔的人材)。
贡也指夏朝田赋名称,如《孟子·滕文公上》:“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
贡也指赏赐,如《尔雅·释诂》:“贡,赐也。”本文的子贡即端木赐,孔子最亲密的弟子之一,“孔门十哲”之一,善于经商,家累千金,曾做过卫、鲁国相。
器:即器物,孔子曾说:“君子不器”!意为君子应该“游于艺”,灵活变通、不固执,不被物化。
朱熹说:“器者,有用之成材。”张居正注:“器,是器皿。然则子贡虽未能如君子之不器,其亦器之贵者矣。”
瑚:形声字。从玉,胡声。从玉,表示质美似玉。本义:宗庙盛黍稷的礼器。如《礼·明堂位》:“夏后氏之四琏,殷之六瑚。”
明代张居正注:“瑚琏,是宗庙中盛黍稷之器,以玉为之,夏时叫做瑚,商时叫做琏。”
全文理解为:
子贡问孔子说:“我是个怎样的人?”孔子说:“算是成器了”。子贡又问:“什么器呢?”孔子说:“瑚琏吧!”
朱熹注:“子贡见孔子以君子许子贱,故以己为问,而孔子告之以此。然则子贡虽未置于‘不器’,其亦器之贵者欤?”
朱熹的意思是:孔子评价子贱是“君子”,所以子贡想让老师评价一下自己,孔子虽然没有说子贡“不器”,但也算是个高级人才了。
孔子曾说:“君子不器”。有人就此把本章注解为孔子在贬低子贡不是“君子”,比如李泽厚说:“这既是贬,又是褒”。李零说:“没有道德或道德不高,只能算‘器’”。
值得注意的是:“君子不器”中的“器”是形容词,意为“被物化”。而本文的“器”是名词,指“有才之人”。瑚琏指高级人才、栋梁之材。
子贡是个通才,他的学习成绩非常好,属于“孔门四科”中言语科的代表,“孔门十哲”之一,说他“没有道德”或者“道德不高”是不符合事实的。
孔子曾说过:“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必屡中!”意为:颜回已经差不多接近圣人了,但很贫穷,子贡不受命于官,自己做生意,却总能猜对市场行情,赚了很多钱。
子贡与“其庶乎”的颜回还是有差距的,他“不受命而货殖”,自己富裕了,但缺少了民族大义,没有把“术”上升到“道”的高度,让国家、民族富强。
孔子在本文有激励子贡的意思,希望他能回馈社会,早日至于“道”,不然的话,就会像齐景公一样,“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
齐景公虽然很有钱,死后却没有什么值得称赞的,这样的人生多失败?
商圣——范蠡
范蠡(前536年—前448年) ,字少伯,华夏族,楚国宛地三户(今南阳淅川县滔河乡)人。春秋末期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经济学家和道家学者,越国相国、上将军。
范蠡为中国早期商业理论家,楚学开拓者之一。被后人尊称为“商圣”,“南阳五圣”之一。著《范蠡》兵法二篇,今佚。
范蠡虽出身贫贱,但博学多才、文武双全。与楚宛令文种相识、相交甚深。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国,之后被拜为上大夫、相国,辅佐越国勾践。
他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成就霸业,又被封为上将军。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化名为鸱夷子皮,遨游于七十二峰(浙江湖州)之间。
范蠡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后定居于宋国陶丘(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南),自号“陶朱公”,公元前448年,范蠡卒,时年88岁。
范蠡年少时,聪敏睿智、胸藏韬略,年青时,就学富五车,上晓天文、下识地理,满腹经纶,文韬武略,无所不精。然纵有圣人之资,在当时贵胄专权、政治紊乱的楚国,范蠡却不为世人所识。
公元前496年,吴国和越国发生了槜(zuì)李(今浙江嘉兴)之战,吴王阖闾阵亡,因此两国结怨,连年战乱不休。
两年后,阖闾之子夫差为报父仇与越国在夫椒(今江苏太湖中洞庭山)决战,越王勾践大败,仅剩5000兵卒逃入会稽山。
范蠡遂于勾践穷途末路之际投奔越国,献“卑辞厚礼,乞吴存越”之策。议和后“人待期时,忍其辱,乘其败”,范蠡向勾践献言:“持满而不溢,则于天同道,上天会佑之;地能万物,人应该节用,这样则获地之赐;扶危定倾,谦卑事之,则与人同道,人可动之。”
他还向勾践慨述“越必兴、吴必败”之断言,进谏:“屈身以事吴王,徐图转机。”。被拜为上大夫后,他陪同勾践夫妇在吴国为奴三年,“忍以持志,因而砺坚,君后勿悲,臣与共勉!”
三年后归国,范蠡为了复兴越国,制定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策略,他的老师计然又献上了“计然七策”:
1,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
2,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
3,贵上极反贱,贱下极反贵。
4,贱买贵卖,加速周转。
5,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
6,财币欲其行如流水。
7,旱则资舟,水则资车。
范蠡仅用五计就复兴了越国。
越国复兴后,他与文种又拟定灭吴九术,为了落实九术之一的“美人计”,范蠡亲自跋山涉水,终于在苎萝山浣纱河访到德才貌兼备的巾帼奇女——西施,在历史上谱写了西施“深明大义献身吴王,里应外合兴越灭吴”的传奇篇章。
范蠡事越王勾践二十余年,苦身戮力,终于灭吴,成就越王霸业,被尊为上将军。
“吴王亡身余杭山,越王摆宴姑苏台。”在举国欢庆之时,范蠡急流勇退,遂与西施隐姓埋名、泛舟五湖。
范蠡到了齐国,遗大夫文种书曰:“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种见书,称病不朝。
有人诬告文种将要作乱,越王乃赐种剑曰:“子教寡人伐吴七术,寡人用其三而败吴,其四在子,子为我从先王试之。”种遂自杀。
范蠡与西施泛舟五湖只是民间传说,事实上,范蠡隐退时已经68岁高龄,而西施要比范蠡小的多。但是人们总愿编织出英雄美人的佳话,因此才有泛舟五湖这一说。
后来,范蠡变姓名为鸱夷子皮,带领儿子和漪頓等门徒在海边结庐而居。戮力垦荒耕作,兼营副业并经商,没有几年,就积累了数千万家产。
他仗义疏财,施善乡梓,范蠡的贤明能干被齐人赏识,齐王把他请进国都临淄,拜为主持政务的相国。
他喟然感叹:“居官致于卿相,治家能致千金;对于一个白手起家的布衣来讲,已经到了极点。久受尊名,恐怕不是吉祥的征兆。”于是,才三年,他再次急流勇退,向齐王归还了相印,散尽家财给知交和老乡。
一身布衣,范蠡第三次迁徙至陶(今山东肥城陶山,或山东定陶),在这个居于“天下之中”的最佳经商之地,操计然之术以治产,没出几年,经商积资又成巨富,遂自号陶朱公,当地民众皆尊陶朱公为财神、商圣。
史学家司马迁称:“范蠡三迁皆有荣名。”史书中有语概括其平生:“与时逐而不责于人”。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