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拖延症犯的厉害,一件事能拖到自己都忍不下去后,才想起去完成,就比如一周一次的教研,又拖了几个星期才来总结,这不好的毛病,必须得改。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鲁迅先生在民国时期所著的一篇驳论文,最早于1934年刊发,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这篇驳论文作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反驳了当时社会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以及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的言论,鼓舞了民族自信心和抗日斗志。
杂文不像一般议论文那样说理,而是用文艺性笔调,形象化手法来议论说理,其特点:篇幅短小,取材广泛,敏锐迅速,泼辣犀利,战斗性强,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血路,语言上冷嘲热讽,幽默风趣,说理生动,议论生动。
卢老师公开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从学生体测说起,导入能因时而势,从题目句式抓起,课堂气氛开场部分很活跃,接着从介绍驳论文文体到走进课文,教学节奏有条不紊,卢老师是一名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善于鼓励学生回答问题,能真正做到和蔼可亲,这是年轻教师应该学习的优点。卢老师在后半时的教学节奏上于上半时相比有些乱,几个知识点的讲解,没能梳理出一条课堂线索,虽然完成了本节课教学目标,但学生参与活动少。
评课过程,组内老师从教师基本功方面都给予卢老师很高评价,尤其是粉笔字,刚柔相济,给学生写字做了很好的示范,这是我最应该学习并要下苦功夫去练的基本功。从教学设计方面,几位老师谈到课堂容量大、学生参与活动不够等方面给了中肯的意见。
接着,这一课我们又进行了研讨,在了解本文知识点的基础上该如何把驳论文的气势在课堂中体现出来,怎样理出一条线索?
我在卢老师课堂基础上,提议是扣题目来上这节课,首先,从句式抓—诘问的语气,在诘问谁引出敌论点—有何论据—你怎么看敌论论点与论据关系。接着改题目怎么改成作者观点,找出作者观点的句子,有何论据,你怎么看作者论点与论据之间关系。最后,你打算怎样用作者观点来拟题并试着写一个论据。
这样来设计既符合本单元总目标—理清论点与论据之间关系,又把驳论文的语言也一并渗透其中,同时也能检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论点与论据之间关系的不足。也给本单元后面三课打下基础。
教研活动一周一周平凡而又繁琐,以前作为教师只是参与活动,完成自己的听课评课任务,对教研活动更多的是处于应付状态。现在作为组长,肩上多了责任,每次教研最后的总结,既要对这次教研公开课有客观评价,也要有对后期教学的引领,一个半天思想高度集中,我这个人做事又有点轴,教研过后,还会不停思索如何将公开课作为一个系列的总结,情困与中,开始总是觉得很累,时间长了慢慢适应,似乎又“熬”了过来。如今我感觉教研活动的意义在于,一方面可以督促上课老师,对教学内容有个整体规划,对课文教学设计有自我认知解读。另一方面,组内教师在相互交流中,可以使教学有创新突破,更好地服务与课堂教学,以便达到常教常新的目的。我想(至少目前认为)这才是校本教研的落地,这才是校本教研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