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习了《答顾东桥书》的第12节。
从这长长的文字中,读出了阳明先生的忧时忧世之心和解决当时学界“拔本塞源”问题的拳拳之意。
阳明先生这一大段议论和论述,说的就是对时事学风正本清源的问题。当时社会上士大夫阶层到学者都拔除了先圣学说中的根本教义——天理,阻塞了传统文化的弘扬。各种反常现象的出现,不但扰乱了人心,而且污染了社会。所以,阳明先生最后大声疾呼,把正本清源的希望寄托于学生们。
阳明先生从知行合一讲起,到了最后竟然有这么激烈的情感,阳明救世之情怀,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读罢,“迫见先生一腔真血脉,洞彻万古”。使世人发现自己原初的、已为功利之见所尘封的良知之心,怕是阳明最大的希冀。
夫圣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其视天下之人无外内远近,凡有血气,皆其昆弟赤子之亲,莫不欲安全而教养之,以遂其万物一体之念。天下之人心,其始亦非有异于圣人也,特其间于有我之私,隔于物欲之蔽,大者以小,通者以塞,人各有心,至有视其父子兄弟如仇仇者。圣人忧之,是以推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仁,以教天下,使之皆有以克其私去其蔽,以复其心体之同然。
王阳明的万物一体论不仅仅是一种道德的境界和理想,它有其成立的客观性和必然性,其成立的基础并非在于人意,而是作为心本体之“仁”使其然。正是因为人心“其始亦非有异于圣人也”,故人原本可以做到人人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而如今由于物欲之蔽,仁心堵塞,才使得天地万物失其所,所以孟子曰“求放心”,阳明曰“致良知”,目的无非是使人心复其本然面目。而人心一旦复其本来面目,不但可以实现“视天下之人无外内远近”的理想社会,而且还能够实现宇宙的和谐。因为在阳明看来,人的“仁心”,不但关怀人类自身,而且对大自然的草木瓦石亦有同情、顾惜之心。
故稷勤其稼,而不耻其不知教,视契之善教,即己之善教也;夔司其乐,而不耻于明礼,视夷之通礼,即己之通礼也。
读此段,突然就想到“工匠精神”四个字。现在的人,什么都想精通,却往往落入“什么都想要,什么都得不到”的陷阱。想想曾经的老一辈,有多少人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几十年磨其一技,终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一个小领域的一代宗师,比如《大国崛起》纪录片中的中车集团焊工,几十年的焊接生涯练就一生本领,他没有换别的职业,没有下海,只是用时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其实,一生做好一件事,尽好自己的本职,就可以成为人生赢家了。人人如此,社会也就更和谐了。
学校之中,惟以成德为事。
教育当以德育为先,各种具体知识次之。现在的教育却把各种具体的知识当成第一要务,并且要求大家一律掌握,没有区别才质的不同。而把第一要务“成德”置之脑后,培养出的人才很多是德行缺失的。教育失去了本性,社会功利化,教育跟着功利化。长此害国害民啊。
“呜呼!士生斯世而尚何以求圣人之学乎?尚何以论圣人之学乎?士生斯世而欲以为学者,不亦劳苦而繁难乎?不亦拘滞而险艰乎?呜呼,可悲也已!”
仿佛时间根本没有流逝,然而时间又确实到了21世纪的今天,可阳明先生当时的论述“圣学暗、邪说张”,人们追逐功利的社会现实与今天又是多么的惊人的相似!先生所发的感慨又是多么振聋发聩。然而,即便社会现实一直如此,社会却一直在进步。良知的光芒,就像风雨中的灯光,飘摇而未息。无论环境多么黑暗,天理就像埋藏在人心的种子,终会破土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