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适:音dí,意为亲近、厚待。 莫:疏远、冷淡。
义:适宜、妥当。 比:亲近、相近、靠近。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不刻意强求对与错,也不无故反对,一切按道义行事即可。”
天下的事,没有绝对的对错,任何我们看到的对错,都是有一定前提的。比如说“两点之间直线最短”,这个前提是指在平面上,一个点连接另一点的距离是最短的。但是如果放到实际生活中,从地球的南极点到北极点,那就不是将两点连线这么简单,因为我们根本做不到从地球中间挖一个隧道直接连接南北两极。
我们在生活中,对人对事,其实也没必要过分区分对错,因为对与错是对立统一的,一旦认定某件事是对的,那么必然形成与之对立的另一面,必然造成划分派系,从而可能导致由观点的对立演变成人的对立,进而引发更多的误会和攻击。
如果不以对错进行判断,那怎么判断呢?
“合适”即可。一米二长的裤子对于一米七身高的人可能是长裤,对于两米二的人可能只是中裤,同一件事是否合理,应该看其发生的环境、发生的对象是怎样的,这样再做判断。所以,想要一个放之四海而皆通的标准恐怕是不现实的。
标准除了在不同的地域有差别外,在不同的时间也有差异,40年前“万元户”便是富翁,放在今天只能是个贫困户。我们的标准来自于我们的生活经历,而我们的生活经历都不过是历史,是过时的,所以,我们看待人的标准也该与时俱进。
回顾一下,“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