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联共赏之(11)——汉关西侧门联:胜迹漫询周柱史,雄关重睹汉楼船
2014年6月22日,新安汉函谷关遗址作为我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项目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汉函谷关遗址,位于新安县城东里许的东关村,西接县城,东临涧水,左右青、凤二山夹峙。关门前南北之鸡鸣、望气二台,虽为榛莽所湮,却是汉代建筑之遗存,其夯土崖层历历可见。
汉函谷关作为历史名关、洛阳八大关之首,位于洛阳西部,东指洛都,西望长安,南临涧河,北依邙山,是洛阳通往西方的“第一门户”,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文化底蕴深厚,许多文人墨客到此游历,留下大量石刻名联,极具艺术观赏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
其中,西门额为“汉函谷关”,旁注小字“孔子二千四百七十四年癸亥秋南海康有为书”;西侧门联曰“胜迹漫询周柱史,雄关重睹汉楼船”,旁注小字“由升堂撰书”。
由升堂何许人也?百度百科显示:由升堂,字仲贤,号阜垣,清代莱州府掖县(今山东莱州)果达埠村人。书画家,擅长人物、花鸟画,师法黄慎(瘿瓢)、徐渭(青藤)、陈淳(白阳)等名家,风格写意,自称“一日不作画,则笔意皆虚”。家世业儒,主要生活于晚清至民国初期。有记载显示,其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正月初一上任德惠县知事。此前,宣统二年五月三十日(公元1910年7月6日),吉林省民政使司委任候补知县由升堂为新设德惠县的勘界委员。事成3年后,出任德惠县知事。
在赵跟喜先生的《风雨漫漫说张钫(十):重修函关》中,记载有:
额下关洞两侧嵌隶书对联一副:“胜迹漫询周柱史,雄关重睹汉楼船”,联为山左由升堂(清末山东著名书画家,字仲贤,号阜垣)撰并书。
上联“胜迹漫询周柱史”,胜迹,意为风景优美、闻名遐迩的古迹、遗迹;“漫询”之“漫”,本义为水满而溢,引申为到处都是,充满、遍布,长远、广阔;“询”是“询问、请教”之意,合起来,表达的则是到此关前,过关者一定会追问“老聃骑牛过函关”究竟是怎么回事。因为这个传说闻名遐迩,家喻户晓、众所周知,却版本众多,说来话长。
“周柱史”,先秦官职,特指周代柱下史。因老子曾任此职,且终身隐逸,无患无灾,故后世常以此代称老子。
周敬王三十五年(公元前516年),老子离开东周王室,携弟子骑青牛西行入秦,时年81岁(一说公元前478年楚灭陈,老子携弟子西出函谷关入秦,时年93岁,学界公认前说)。沿途宣讲道家学说,主张守柔、自然之道,提倡摒弃巧诈、回归淳朴。老子西行途经陈楚边境,于安庄试讲《天道》时因批判村民争斗引发冲突,反促使当地民风转变;后迷路误入魏仙源,得见友人魏山隐居的世外桃源景象,更坚定其“小国寡民”的理想;抵达函谷关外时,被关令尹喜以扣留通关文牒为由挽留,最终写下《道德经》五千言后离去。
老子过函谷关,传说有二:紫气东来、写《道德经》。传说有很多版本,但都不离老子过函谷关之前,关令尹喜见有紫气东来,知有圣人过关,不久即见老子骑着青牛而来之意。《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下联“雄关重睹汉楼船”,着重描写张钫重修函谷关的盛况。字面意思很简单:重修之后的汉函谷关高大雄伟,气势恢宏,让我们重新看到了汉代楼船将军杨仆当初移关时的宏阔气象!
历史上,函谷关有三座:秦关位于河南省灵宝市北15公里的王垛村,距三门峡市约75公里;汉关东移至洛阳市新安县,西距秦关150公里;魏关,遗址距秦关北5公里,但在建设三门峡拦洪大坝时已被淹没,不复存在。
汉函谷关是千年驿路西出洛阳第一站,亦是东方丝绸之路的起点。据《汉书·武帝纪》载:“元鼎三年冬,徙函谷关于新安,以故关为弘农县。”东汉学者应劭注曰:“时楼船将军杨仆数有大功,耻为关外民,上书乞徙东关,以家产给用度。武帝意亦好广阔,于是徙于新安,去弘农三百里。”
元鼎三年,是公元前114年;弘农,即今三门峡灵宝市。
杨仆,乃西汉名将,今新安县铁门镇玉梅村人,因其平定南越(前204年-前111年,亦称南粤,其国都位于广东番禺,历经五任国王,享国93年。)有功,官拜楼船将军,封将梁侯。西汉初年,杨仆因战功显赫,且熟悉关东风物民情,被汉武帝派遣监督关东。西汉都城在长安,当时俗称灵宝秦函谷关或潼关以西为关内,以东为关外,杨仆家在今新安城西三十里,耻为关外民,遂有东移函谷关之举。
汉函谷关东移时气势壮阔,据《水经注》载:“自南山横洛水北属黄河,皆关塞也。”即南达宜阳,北抵黄河,关塞相连,既是帝都洛阳西大门,也是军事交通要地,被誉为“中原锁钥”。
函谷关不只是一个关口,而是以函谷关城为中心,北至黄河、南过洛河的防御体系。它北扼黄河漕运,设有函谷关仓城(盐仓遗址)。南控香炉山(今香鹿山凤凰岭)、洛河,设有八关城。两城与函谷关城由长城相连,是一处规模宏大、建筑众多、关塞相连、绵延百余里的完备军事防御体系,堪称“中原长城”。
现存的主要建筑遗址是由关楼、鸡鸣台、望气台、夯土墙垣等建筑遗存组成的东西长约160米、南北宽约80米的长方形城阙。其中,关楼与夯土墙垣、鸡鸣台、望气台的分布平面图呈“H”形。关楼在“H”的中部,关楼南北两侧分别是两段东西走向的夯土墙垣。望气台和鸡鸣台分别建在距关楼东百米处的南北夯土墙垣上,间距50米,二者之间为通关古道。关楼与鸡鸣台和望气台之间有夯土墙垣连接。
汉关建成后历两千余载,迭经兵燹灾患,屡毁屡修,迨至清末,函谷关已数百年未得修缮,几将没于荒烟蔓草之中。今所见之函谷关遗址,乃张钫1923年举资筹工重修之遗存。
张钫重修汉函谷关之经过,惜无完整资料可见。幸在关下住户家发现石碑一通,乃《重修新安县函谷关记》,因时光剥蚀,字迹漫漶,碑文缺失甚多,不能通读。窥文字大意,可知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新任新安县知事葛邦炳(字蔚斋,安徽合肥人,当年到任)驱车至函谷关下,见”基壁凌蚀,栋桷摧崩“,感叹函谷关自清顺治年间重修之后,三百余年未能再予修葺,久而久之,恐将“淹没于荒烟……”。于是“商之邑绅张略威将军(北洋政府曾授张钫为略威将军)”。“张伯英为重修计······略威慨然鸠工庀材,兴废举坠······”。
重修工程始于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越十八月蒇事(chǎn,完工)”。碑文为葛邦炳所撰,洛阳书家李鼎岑(振九)书丹。葛邦炳于碑文中感慨“略威及邑人·····之保存古迹,好行其德”云云。
1923年重修之函谷关,关楼三层,高达80余尺,南北横跨30余米,东西进深20余米。底层为拱形关洞,供交通之便;关洞上为阁楼,拱形门洞,四面楼台。初成时关楼巍然,洞阁灿然,雕梁画栋,飞檐悬铃。可以说,巍巍关楼,与当初楼船将军杨仆徙关时的旧制相比,已难分伯仲矣。
这副由由升堂撰联,并用隶书书丹的西侧门联,和由知事葛邦炳题写的东侧门联“功始将梁今附骥,我为尹喜谁骑牛”相映成趣:一东一西,一主一客,或明或暗,都提到了徙关者杨仆、过关者老聃、守关者尹喜,且点明重修主持者葛邦炳,——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的话,东门葛联中的“谁骑牛”似有两种解释。
一是慷慨解囊重修函谷关的张钫将军,就是堪比老子的功德无量者,区别仅在于,一为辞官归隐,一为守制归里;一为著书讲学,一为造福桑梓。
二是作为新安知事,他衷心希望自己能够像当年关令尹喜挽留老聃那样,广罗人才,礼贤下士,造福新安!
由升堂作为一代著名书画家,其手书也好,签名也罢,都很有特点,书如其人,可感其幽默、辛辣、不拘一格的个性。
只是,葛邦炳先后两次在新安任职,先是在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也就是他动议重修函谷关的那年)到任,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离任;后是在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又任,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离任。到任时尚属北洋政府时期,离任时已属南京政府时期了!
有趣的是,葛邦炳两次在新安任职时,撰写函谷关西门联的由升堂,13年前曾在1800公里外的德惠县(属吉林长春市)任职,怎么到的新安,他和葛邦炳有什么交情等等,无可考证。
是年秋,适逢康有为游陕过洛,被张钫迎至新安故里蛰庐,游园抒怀,甚为投契,康遂以如椽巨笔题写关额“汉函谷关”,署以“孔子二千四百七十四年癸亥秋南海康有为书”,遂倩工刻石,镶嵌于关之西门额上。
风云际会,造化弄人。如今,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汉函谷关遗址,作为国家4A级景区,迎来送往,络绎不绝,在新时代继续发挥着它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