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绵绵葛藟,在河之浒。终远兄弟,谓他人父。谓他人父,亦莫我顾。
绵绵葛藟,在河之涘。终远兄弟,谓他人母。谓他人母,亦莫我有。
绵绵葛藟,在河之漘。终远兄弟,谓他人昆。谓他人昆,亦莫我闻。
【注释】
河:黄河
葛藟(lěi):藤类蔓生植物,长势连绵。藤子很长,晒干以后可以加工在竹椅上做成藤椅。
绵绵:连绵不绝的样子。
浒(hǔ):水边。
终:既已。远(yuàn):远离。兄弟:代指家人。
顾:照顾,眷顾。
涘(sì):水边。
有(yòu):相亲之意,与“友”通。
漘(chún):河岸,水边。
昆:兄。
闻(wèn):通“问”,亦有爱之意。
【直译】
连绵不断野葛藤,蔓延生长在黄河边。远离兄弟别亲人,却把他人叫父亲。就把他人叫父亲,无人对我肯关心。
连绵不断野葛藤,蔓延生长在黄河边。远离兄弟别亲人,却把他人叫亲娘。就把他人叫亲娘,无人亲我无人帮。
连绵不断野葛藤,蔓延生长在黄河岸。远离兄弟别亲人,对着他人把哥喊。对着他人把哥喊,无人过问无人怜。
【我的赏析】
1.该诗的主旨
该诗的主旨一直有多种说法。有的说这首诗是东周初年姬姓贵族所作,旨在讽刺平王弃家族不管。也有人认为这是一首入赘者抒发孤独寂寞的悲歌。现代学者一般认为这是流浪者求助不得的怨诗。根据诗的意境,我比较认同流沙河先生的解读——这是一首被卖到别人家生活、备受冷落、生活凄苦的孩子的悲泣之歌。
2.该诗凄苦交加,诗人用简练的文字描述了这样一个情境——
我的老家在黄河岸边,代代延续,已经很久了,就像这葛藤一样,绵延不绝。但是黄河边上灾害很多,水灾呀,旱灾呀,蝗灾呀。遇到了灾害,爹娘没法养活我,只好把我卖出来了。来到别人家后,我小心翼翼地管别人叫作爸爸、妈妈、哥哥。可是我叫得再好也没有用啊,人家看都不愿多看我一眼,懒得理我,更不怜惜我啊。
至此,一个孤苦伶仃、无人伶悯的孩子形象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眼前,令人心疼至极。
估计卖的时候,孩子年龄已经不是太小了,他能记得自己的家乡是黄河边上的。所以,诗的开头就说“绵绵葛藟,在河之浒”,就是交代“我”的家乡在黄河边,就象这葛藤绵延不绝好几代了。中间还不停地重复“绵绵葛藟,在河之涘”、“绵绵葛藟,在河之漘”,反复咏叹。仿佛在一声声对着家乡呼喊,抒发自己对家乡的念念不忘,对自己家的朝思暮想,读来尤为打动人心。
3.该诗用日常口语这种最平实的语言,抒写最真实的感慨,简单明了,直接把心里的凄楚和委屈袒露在读者的眼前,令人泪目。这种写作方法力透纸背、原汁原味,具有非常震撼的感染力。
4.全诗每章只更换了三个字,词义基本没有实质性变化,都是反复强调现在的家人对他非常冷漠、不关心。短短几行诗写尽了流离失所、寄人篱下的孤苦小儿的内心凄苦。
5.该诗反映出《诗经》的内容很博大,涵盖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出一种人文关怀。比如这首诗就把一个被卖出去的孤儿的可怜凄惨的心境,描写得生动入微,新诗里面似乎从来没见过写孤儿这个题材的。
6、该诗还反映出中国人几千年前就有不忘自己根的观念了。诗开篇就说“俺的老家在黄河边上,源远流长”,每章开头又不断重复。为什么呢?因为孤儿什么都可以忘记,但是他的故乡、他的根不可以忘记,他表达的这种精神也是中国人的灵魂所在——落叶归根。
这首诗唱尽了孤儿的辛酸凄楚,令人不忍卒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