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行为习惯并非天生,而是在成长过程中从父母身上不断习得。他们就如同海绵,吸收着周围环境中的一切,尤其是父母的言行举止。
孩子善于通过耳濡目染的方式进行学习,将所见所闻转化为自己的行为模式。这也意味着,孩子身上出现的一些错误行为,往往并非他们自身的问题,更多是由于父母的引导不当。
就拿我自己的经历来说吧。今天中午,我带着小女儿吃完午饭去买零食,还顺便买了牛奶。出了店门后,女儿说要喝牛奶,我便帮她拆吸管的包装,随后竟随手将包装扔到了地上。接着,女儿又要吃零食,我撕开零食袋子后,同样也扔到了地上。
没走多远,我突然想起最近学习的王阳明先生的《致诸弟书》,顿时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大错特错。与此同时,我想到自己带着孩子,孩子看到我这样处理垃圾,极有可能会学到我的坏习惯,以后也随地扔垃圾。那一刻,我深感愧疚与不安。
想到这里,我立刻调转方向,推着女儿回去。我弯下腰,捡起地上的垃圾放进小袋子。走到垃圾桶旁,我把垃圾丢进垃圾桶。这看似只是一个小小的举动,却让我深刻反思。就因为我不注重细节,随手扔了这么一点垃圾,可能会让女儿觉得妈妈可以随地扔垃圾,她以后也极有可能会效仿,从而养成不良行为。
当我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时,我毫不犹豫地立刻纠正。当我把垃圾捡到袋子里,再丢进垃圾桶的过程被女儿看到,我相信这会给她传递正能量,让她知道垃圾要先收拾好再丢进垃圾桶,而不是随地乱扔。
“言传身教,胜似千言。”父母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我们的每一个举动,都可能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就像我曾经因为情绪管理不当,经常不自觉地生气发脾气。当我的孩子把小女儿弄哭时,我会对她发脾气、凶她。渐渐地,孩子也养成了遇到事情就尖叫、遇到问题就哭闹的不良习惯。这让我深刻认识到,我的不良情绪给孩子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们要以自己的行为为镜,时刻反思自己是否给孩子树立了正确的榜样。当我们做错事情时,如果能觉察到自己的行为错误,并且意识到这些错误行为可能会给孩子带来不良习惯或给别人带来不便,我们就应该像我这次一样及时纠正。这其实就是在践行致良知。
为人父母,我们肩负着重大的责任。我们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用正确的行为引导孩子,为他们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因为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以行践良知,为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