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遇到这样的尴尬:年初信心满满地制定学习目标,但是到了年终复盘,却被现实啪啪打脸。于是等到下一年,又拿出上一年的目标。
所以有人自嘲说:当代人立flag的现状是“今年立的flag,就是完成去年承诺的、前年没做到的、大前年立下的flag”。
这一切的原因,难道只是因为自己缺乏意志力吗?不见得。
问题很可能是出在“定目标”这件事本身的技巧上。尤其是在“任务式学习”这个体系中,定什么任务,定什么目标,就决定了你能学到什么。
我们可以对比下面三个目标:
1.加强学习;
2.每年读50本书;
3.为了三个月后参加大学同学会时闪亮登场,从现在开始减肥,每天不吃晚饭,戒掉含糖饮料和出门聚餐,体重减轻十斤。
可以很清晰的发现,最后一个目标达成的可能性更大。因为它满足四个条件:
有场景、有距离、有抓手、有阶梯。
有场景
场景就是一个具体的场合,例如上面第三个目标中的“三个月后参加大学同学会”。
有了场景,就可以将一个目标具象化,能够验证。
比如说:”今年我要学好英语“,远不如“今年年底,我要有能够在英国独立工作三个月的英语水平”有效。因为后者将学习目标场景化。有了具体参照,动力就更足。
有距离
就是你的目标与你的现状相比,得有点差距。要跳一跳才能够得着。
有抓手
就是要有细节,有具体可入手的地方。
比如每年读50本书。但是从哪读起呢?读哪类书?读到什么程度?
如果没有这些思考,结果很可能是自己糊弄自己:比如告诉自己读50本漫画,也算,或者快速翻一遍书也算读完了。甚至于有一天,你可能会反问自己,不读书又怎么了,我为啥要跟自己过不去?于是,心安理得的放弃了。
没有具体的抓手,没有阶段性的结果去衡量目标完成进度,就会造成“目标损耗”。很多时候,“半途而废”就是这样发生的。
因此,当我们制定目标时,要确定四件事:有开始和结束的时间;有具体的执行动作;有确定的动作数量;有明确的完成程度。
有阶梯
一个好的目标实现过程,一定是要有阶梯。第一阶段什么样,第二阶段如何,诸如此类,要有不同,也要有递进。
比如,要提高英语,目标可以拆分成下面四个阶梯:
第一层阶梯,是“日常会话”。出趟国能把吃住行的问题说清楚听明白。万事开头难,第一阶段的目标标准要低,给自己一些正反馈。
第二层阶梯,是要能读懂英文报纸大意。这个要求比日常对话高,词汇量一般要有六七千。
第三层阶梯,是“看懂不配字幕的美剧”。这不仅要求更大的词汇量,而且要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特点,因为必须能听懂俚语和缩略语。
第四层阶梯,可能是用英语发表一个十分钟演讲。这对英语语法和表达方式有更高的要求:不仅要背单词,还得练习语法和英文的口语表达。
你看,将目标拆分成几层阶梯,每登上一层就会收获一个不一样的里程碑,就能收获相应的成就感。 更重要的是,每一层阶梯都是全新的挑战,都要用不同的学习和训练的方式,都能激发自己的探索精神,而不会像原来那样,每天都是单一重复,那不是在学习,而是在消耗自己的意志力。
可见,目标就是价值,好目标本身就能创造效率。
制定目标,本身就是学习的一部分。如果一个人永远都是由易到难完成目标,就是如同一直在“攻城拔寨”,慢慢地,你就会变成一个始终自我强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