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疫情,家里小朋友才上一年级,就开始了网课生涯。
在陪他上课的日子里,我能明显感觉到网课的劣势,那就是因为没有面对面的教学,老师无法直接从学生的脸上感受到对知识的好奇,以至于错过很多可以拓展教学的机会。
一首古诗,本身的意境非常美好,却因为时间问题和课堂交流有限的弊端,导致非常干瘪的写字背诗草草了事。
这让我不得不在下课后,又拉着小朋友重新学习那首课堂上讲过的古诗。
一首古诗,四句,总共20个字,小朋友不明白为什么我非要让他再学一遍,他明明已经知道意思了,会写也会背了。
我不得不拿出我的藏书给他看,我告诉他:妈妈也知道这首诗,可妈妈还要特地去买一本金圣叹点评的唐诗选集,就是因为很多的知识,我们都是走马观花,以为会读会背会写就是懂了,其实全是蜻蜓点水。
读书不在多,而在精。
现在很多人把读书当成了军备竞赛,就感觉你一周读2本,那我一周就要读5本。
好像读的本数多,我就越有知识,殊不知囫囵吞枣是读书的大忌。
看一本书不能领会其精髓,形成自己的内在思考,仅仅只是揪着几个重点句子拿出去显摆,那这本书就读糟糕了,还不如不读。
正确的读书方式是什么呢?
我给小朋友推荐的方式,相信很多人小学时候,也被语文老师教导过,只是长大后都忘记了。
在面对一篇新的文章,或者一本新书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做的是通读。
这一步,所有人都知道,也都能执行。
可是这一步之后,就没有然后了。
读书,也就成了一种自我感动的形式主义了。
要想真正的读懂,并且学到精华,最终内化成自己的知识和见解,剩下的4个步骤一步都不能少。
通读之后,是复述。
能够把一本书的的主要内容,和核心思想用自己的语言复述一遍,让没看过的人都能听懂,就算是进一步掌握了书籍内容了。
这个时候不必太拘泥于自己的口语表达不好,只要能说明白,就算是语言过于口语和打结,都没有关系。
这是一个自己梳理书籍内容的过程,也是对之前通读过后的自我检测。
复述完成后,接着是第二遍精读,并进行摘抄。
很多人看书就看一遍的,其实书是要看二遍以上的,第二遍是精读,任务是挑出优秀的句子或者段落,进行摘抄。
我到现在都有摘抄的习惯,这会成为对知识的提炼,让你对知识从浅层次的了解,到深入的挖掘精华。
完成摘抄之后,书籍回归书架,头脑跟随摘抄内容,进行思考。
通读、复述、摘抄,都只是对书籍内容的了解掌握和深入,但只有思考才能将书籍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感悟。
对着一个个的摘抄,我们要善于提出问题和异议,绝对不可以把书本当成圣旨。
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就是做个优秀的“杠精”,任何书籍和知识点,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我们看书绝对不能放弃思考,这样才能去粗取精,吸收到真正的养料,滋养我们的内心。
当你对着摘抄内容,一顿脑暴过后,你也就隐约地形成一些自己的观点了。
赶紧把思考的内容整理出来,写篇读后感(读书笔记),这个时候,书上的知识才真正变成你的东西了。
其实这些步骤,小学时候,老师一直在让大家做,坚持下来的人没有学不好语文,写不好作文的。
只要能坚决执行这种读书方法,不但自己成长了,日更也有了呀!
一举两得的好事,大家赶紧行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