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读朱光潜的《谈读书》,看到一句话:“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的精,读得彻底。”
我突然发现自己一直以来关于读书的想法都是错的。一直以来我都很羡慕那些能读很多书的人,尤其是那些一个小时就可以读完一本书的人。所以很长时间以来我都在寻求读书快的方法,我以为这样才能让自己看起来很“博学”。但事实上这样只求快的读书,并不能让我有多大的收获,相反它让我变得很急躁。
不能带来改变的书,读得再多也是无用的。我说的改变不是一定要是行动上的改变,也有精神上的改变,比如产生心灵的震感,获得美的享受,让你拥有更高的审美情趣等。
但就对自己此前读过的书作的的分类,大部分都是在追求行动改变,比如我想通过一本书让自己做到早睡早起,学会时间管理等。但目前的结果仍然是我还是那个晚睡晚起的我,对时间还是没有好的规划。我大概数了一下,单个人管理类的书籍最近这半年也读了大概二三十本了, 可是产生的变化仍然是拿显微镜都难以看见。 我实在汗颜。
当然,我并不是说读书就不能求快,快也是必须的,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书都值得你花很长时间去读。正如书中所言:“走进一个图书馆,你尽管看见千卷万卷的纸本子,其中真正称得上”书“的恐怕难上十卷百卷。”
我不敢说全是书不好,但我的读书方法绝对是有问题的。
一是没有仔细挑选,只要是相关的都会拿来读。我此前并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妥,我觉得书不管好坏,多读总是好的,而且读多了才会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这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朱老却说:”你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这让我颇受震动,读不好的书其实的是在浪费自己变得更好的机会。
并不是一定每个人读要读很多烂书才能知道找到想读的好书,你完全可以通过一位选书“专家”很快找到你自己想要的好书,这位“专家”就是时间。冯友兰先生在《我的读书经验》一文中说道:“时间照着他们(注:这里指群众)的推荐,对于那些没有永久价值的书读刷了下去,把那些有永久价值的书流传下来。”所以那些“经典著作”才是我们应该花时间去读的书。
在读书上,我们应该记得朱老的建议“别的事都可以赶时髦,惟有读书做学问不能赶时髦“。当然这不是说新书就不值得读,而是提醒我们读书这件事没必要跟风。反思我读的书,大多是当下流行的,迎合一时社会心理的书,经典则读的很少,这里我要反思。
二是我读书读得不彻底,这样即便是好书也会被我埋没。我往往是一本书刚读完就马不停蹄地开启下一本书的阅读,完全不去想自己有没有消化,而且我基本上没有把一本书读两遍甚至多遍的习惯(课本除外),我会觉得没有重复读没有意思。
但是好书读一遍必然是不够的,也是浪费的,读十本百本的书,不如用这十倍百倍的时间把一本好书读透,弄懂。冯友兰先生说目的是为了让书为我所用,而不是相反。他有一个观点让我很受启发,他说”会读书的人能把死书读活,不会读书的人能把活书读死。把死书读活,就能把书为我所用,把活书读死,就是把我为书所用。能够用书而不为书所用,读书就算是真正到家了。”
何为”为为书用“?其实这就是我此前的状态,我为自己读的少而着急,巴不得把所有的书都装进自己的脑子里,但这有什么用呢,不过是一个读书机器而已。不是我说读什么就读什么,而是说书”你必须要读我“,我就乖乖照做了。于是我成了书的奴隶,书成了我的主人。所以读了一堆书,书还书,我还是我,我们之间的联系仅仅是我”读过而已“,内容是什么,大多已经忘记。
读书应该是”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但到今天我才算是真正明白L先生说的这句话。是我把书籍太过神圣化,其实完全没有必要。都说读书就像交友,但我觉得读书比交友更自由,也更功利,因为正常人读书的目的总归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好,所以我们自然应该选择更好的书来读,并跟它深交,这才是真正与书做朋友。
【无戒学堂】